吴军:访遍英美名校,发现好学校只教一件事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他于1996年起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并于2002年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因为女儿申请大学的原因,吴军陪着女儿走遍了英美两国的名校,包括牛津、剑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宾夕法尼亚、约翰·霍普金斯、卫斯理学院、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这其中既有常春藤名校又有著名的文理学院。
考察过程中的发现和感触,加上吴军本人求学以及从事教育的经历和思考,他写成了一本书《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这篇文章便整理自这本书。
吴军认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优劣无关紧要,笑到最后的都是一直在跑的人,也就是一辈子都在学习的人,这也是英美名校给学生的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
1.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输赢不由起跑线决定
吴军的弟弟吴子宁也是清华大学毕业,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工作后的十几年中,获得了140多项美国发明专利,目前是世界上一家很大的半导体公司的CTO。
于是,经常有人向吴军的父母求教育儿经,但吴军爸妈并没有什么“秘笈”,给出的答案通常令人失望——全是中国家长早就知道、已经在做的那套,比如“教孩子好好读书”之类的。
吴军和弟弟也是很多年之后才想明白了爸妈的“教育秘方”。
吴军父亲因为家境问题,没能上一个全日制的正式大学,只能利用在大学工作之便,一门一门地补习大学课程。他学习了一辈子,非常努力地做科研,得了很多国家发明和科技进步奖,最后,居然在一个极为看重文凭的大学里被升为教授级研究员。
在吴军印象里,父母晚上从不应酬,也不看什么电视,总是非常有规律地学习。现在,吴军的妈妈快80岁了,依然每天坚持学习。
吴军兄弟认为,父母的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让他们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而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吴军看来,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非常拥挤的,但跑完1/4以后,选手们的距离就拉开了,起跑时占得的一点点先机此时已荡然无存了。
“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会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但其实,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吴军和弟弟都把他们今日的成就归功于不断学习。回顾过去,他们发现中学、大学时期,有很多很有竞争力的同学,但到了博士毕业以后,还能坚持学新东西的人就不多了。
“一些过去比我们读书更优秀,在起跑线上抢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如此而已。”
2.名校为何要推崇通识教育?因为它能让你一直跑下去
吴军提到,美国名校普遍认为大学教育分两个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业教育为主的研究生阶段。而本科阶段,学生们应该学“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是“雕虫小技(Skills)”。
正如约翰·纽曼(John Henry Newman)在《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一书中所说的:“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
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在很多英美名校,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要比中国学生少,但知识面却要广很多,社会经验也更丰富,综合能力(写作及表达能力、科学素养)更强,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好处——让学生了解世界、拥有应付复杂生活的本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而这,会给学生的人生长跑带来持久的后劲。
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座“大藤”(最著名的常春藤)里,耶鲁尤其强调文科和艺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在耶鲁,本科生三年级以后才选专业,而且只要选够36门课就可以毕业,不做毕业论文。因为,学校不想让学生用全部时间来准备考试,以至于耽误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耶鲁学生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课外活动中,因为这些看似和考试无关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各种优秀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等等。如果在耶鲁上学,却没学到这些,就失去了在那里读书的意义。
哈佛强调其本科教育是“非职业专科”(Not Pre-professional),也就是说,一名本科生可以对商业和金融感兴趣并修很多这方面的课,但哈佛并没有一个所谓商业或金融的本科学位授予他。
和耶鲁一样,哈佛也不强调考试成绩,会给大部分学生A,学校希望藉此向学生们透露一个信息——你们的学业已经足够优秀了,你们应该关注课程以外的东西。
普林斯顿的学生无论最后获得哪一种学位,都需要修足够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基本的理科课程。
即使在盛产科技新秀的斯坦福本科实行的也是通识教育,学生必须在9个领域完成必修课,包括文化与思想、自然科学、科技与实用科学、文学与艺术、哲学、社会学科与宗教思想。
所以,很多美国名校的毕业生,虽然本科毕业时只拿了一个或两个学位,却因为通识教育,擅长很多领域。
教育的英文是educate,源于拉丁文的“educare”,本意是“引出”。
所以,其实,所谓英美名校只是做了一件事: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一旦学生拥有了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他人的教育工作也就此完成了。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
菠菜和坚果,防脂肪肝
过量饮食会导致肝脏中甘油三酯...... <详情>
-
常揉腹部有6大养生奇效
一、促进肠蠕动,消除便秘揉腹...... <详情>
-
朱莉切除乳腺引质疑:背后潜藏巨额利益
5月14日,好莱坞女星安吉丽...... <详情>
热门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