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温度,更需要尺度!
“惯子如杀子”的悲剧,越来越多了。
有孩子当街怒扇母亲耳光。
有孩子一辈子都靠父母喂饭。
有孩子因为被骂而动刀弑母。
……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父母对孩子的爱,一定是世上最伟大的爱。
但有时也难免困惑,是不是正因为父母过度的爱,才折了孩子的羽翼,让孩子无法自由翱翔。
父母对孩子的爱,从来都是双刃剑。
别让你的爱变成孩子的绊脚石。
别亲手折了孩子飞向未来的翅膀。
请告诉所有家长:
教育孩子需要温度,更需要尺度!
1.有尺度地惩戒,孩子才懂是非对错
以前的家长和现在的家长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有人说,是对孩子的态度。
以前,孩子犯错了,家长该骂就骂,该打就打;现在,孩子犯错了,家长从来不怪孩子,只怪别人,或者怪自己。
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是当代家长的共识。
可无底线的溺爱,是对孩子更深的伤害。
还记得去年“女教师被关进派出所”吗?
事情发生的经过,想必大家都了解,这里也不再细说,我们想讨论的是后续发生的事。
因为妈妈的报警和爸爸的乱用职权,孩子一直被其他同学责备,受不住压力,逃学了。
这样的局面,其实可以预见。
如果孩子一早承认错误,就不会一再犯错;
如果家长没有纵容孩子,事情就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事的事情越来越多,作为家长的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是我们的教育手段。
该批评的,就要批评,该惩罚的,就要惩罚。
惩罚的方式有很多,适当、适时的惩罚能够警戒孩子,让他明白是非对错,改正错误,培养诚实、负责的良好品质。
一对双双获得诺贝尔奖的夫妻说过:教育不能只有爱,没有规则。
只有爱的教育,会把孩子宠成肆无忌惮的巨婴;
没有规则的教育,都是暴力教育。
教育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惩戒的力量。
2.给予尊重,平等地对待孩子
读过一篇名为《教育最大的死敌,就是父母的坏脾气》的文章,至今记得其中的一句话:
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的折磨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
不由想起邻居和他的孩子。
他脾气很差,动不动就骂孩子、打孩子,我们大院的人都劝过他,无果。
结果有一天,孩子找他签名,他不搭不理,孩子竟然扇了他一巴掌。
愤怒到极点的邻居拿起椅子就往孩子身上砸,要不是大家来得及时,孩子说不定就要送进医院了。
恰恰验证了这一条规律:
父母脾气越大,孩子越顽劣;
父母越气急败坏,孩子越难管;
父母越不尊重孩子,孩子越不会将父母放在眼里。
我们可以惩罚孩子,但不能不管不顾地打骂;
我们更不能无理由地冲孩子发脾气,因为这么做会直接伤害孩子的自尊。
每一个成熟的家长,都懂得尊重孩子。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我们是怎样尊重孩子的,孩子就会怎样尊重我们。
在给孩子提要求时,首先要给自己提要求。
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到,又凭什么要求孩子这么做呢?
在跟孩子相处时,一定要明白,他虽然是你的孩子,却不是你的附庸,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生命。
所以,我们不能颐指气使,不能恶语相向,不能随便发脾气,更不能瞧不起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决定。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代已经远去,我们都要放下“父母的架子”,平等对待孩子。
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所以,我们要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体谅。
3.学会放手,孩子需要学会独立
看过一个小故事:
3岁的孩子摔倒了,妈妈急得冲过去,抱在怀里安慰;
13岁的孩子摔倒了,哇地放声大哭,妈妈只能把他拉起来;
23岁的孩子摔倒了,赖在地上不肯起,妈妈无奈,一边骂他一边扶他。
家长若不放手,孩子就永远学不会独立。
“乖,听话!”
“这个你不会,还是我来吧!”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烫手!”
“跟着我,别乱跑!”
“你管好学习就行,其他事就别操心了!”
……
所有事情都指向同一个事实: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什么都不放手让孩子学着做,孩子就真的什么都不会了。
多一点现实的探究,少一些父母的娇惯,孩子会受益无穷。
著名文学家刘墉,对于儿子就一直采取“放手式”教育。
儿子上中学时谈恋爱了,有时候一天要打好几个小时的电话,刘墉却从不干预。
他只是在旁边默默观察,观察早恋了的儿子,会变成什么样。
结果他发现儿子变得更积极了,更有礼貌了,甚至还懂得心疼父母了。
于是刘墉心想:早恋就早恋吧,孩子变得更好了,不也很好吗?
为人父母的最高境界,是学会放手。
父母的干预,或许能给孩子指出明路,但未必就是孩子最想要走的那一条路。
如果父母愿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摔跤,去收获经验,说不定他们能成长得更快。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
停止担心,把眼光放长远,让孩子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
要相信,世间风雨不仅仅会打湿衣衫,也能浇灌花朵。
4.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最基础的教育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能够勇敢面对风雨、困难、挑战与挫折,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可惜的是,父母更看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这一方面。
此前,一位985毕业的硕士妈妈说出了她心声,让无数人动容:
“我孩子虽然成绩差,但他心地善良,进楼时,看到后面还有人,都会用小手撑着门让其他人先过……”
这位妈妈曾经给孩子报了很多培训班,可收效甚微,孩子的成绩一直上不去。
因为太用功,孩子的身体反而原来越差了,经常发烧。
后来,硕士妈妈决定不再强迫孩子了,虽然他还小,但善良、懂事又勤劳,在家里会做菜给爸爸妈妈吃,在学校和同学和老师都相处得很好。
这样的孩子,难道就不是一个好孩子吗?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东西比成绩更重要,那就是人格。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有尺度的,不能光顾着成绩,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人格教育。
如今的父母都太焦虑了,给孩子报了各种班,不允许孩子考差,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殊不知,一个只会死读书的孩子,不会有出息。
一个了解生命的意义,勇敢追求梦想,懂得自我保护,乐于与他人分享的孩子,才会拥有更好的人生。
正如泰戈尔所说: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应该是所有父母,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坚守的责任。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
菠菜和坚果,防脂肪肝
过量饮食会导致肝脏中甘油三酯...... <详情>
-
常揉腹部有6大养生奇效
一、促进肠蠕动,消除便秘揉腹...... <详情>
-
朱莉切除乳腺引质疑:背后潜藏巨额利益
5月14日,好莱坞女星安吉丽...... <详情>
热门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