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时尚生活健康在线娱乐休闲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精美图库手机版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教育最大的缺失,是缺乏阅读、写作和逻辑训练

    来源:《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验失败了吗?》      作者:田禾   2017年10月06日
分享到:

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明明大家都用的是中文沟通,却相互不懂对方的意思,看不懂文字背后所表达的含义。严重的沟通障碍容易产生分歧,甚至引起社会纠纷。究其根源,是我们在学生时代,老师根本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去阅读、写作,更谈不上逻辑训练。教育的缺失导致一代代人思想的沦亡,致使中国社会“山寨”横行,“原创”缺席,在国际上各行各业都难以出现有影响力的大家巨擘。

下文,是一位在美国知名大学任教的生物学博士对中美两国教育的看法,通过两者的比较,或许能帮助您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的本质。

从中学到大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在中国大学的课程表中,通识课程边缘化并不是最严峻的问题;教育最大的缺失,不是一个数学系的学生的课表中没有诗歌鉴赏,或一个中文系的学生不知热力学定律为何,而是缺乏阅读、写作和逻辑训练。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阅读和写作的训练竟然主要安排在中学阶段。

中学英语课程仅限于初级语言教学,因此实际上仅有语文一科涉及实质上的阅读和写作,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语文教学奠定了国人的思考方式和智力习惯。

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误区在于重视文采远胜于理据。

语文老师当然应该引导学生欣赏文字的美感,但除了抒情和审美,学生更应该掌握如何用文章求知、思考和论辩。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太多《滕王阁序》这类以意象生动、音韵铿锵见长的美文,结果学生将大量时间耗费在琢磨诗眼和警句上,却没有学到如何批判性地阅读一篇文章。

老师对课文表现出的虔诚,简直如同牧师宣讲《圣经》。课文被默认为尽善尽美,乃至一个标点也可能蕴藏着微言大义。我上初中时有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教学重点之一是分析文章以句号而不是叹号结尾体现了作者何种态度。

要知道《论雷峰塔的倒掉》首先是一篇议论文,一个标点的使用再精妙,还能比文章本身的思想性更重要吗?作业和考试反复要求学生分析标点符号,却从不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对法海的批判基于何种伦理原则、是否言之成理,实属舍本逐末。

不会读文章,自然也不会写文章,议论文尤甚。

我上了大学后,逐渐发现中学语文老师教的论证手法背后存在诸多陷阱,此后又耗费了不少功夫挣脱旧习。

拿中学时论证命题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引证法为例。和学术文献中的引用截然不同,中学所教的“引证法”指的是在议论中引用世人公认为正确的常识、名言、警句、谚语等作为论据。这种论证手法实在大有问题。

首先何为“世人公认”?这世界上有人是教徒,有人是无神论者;有人信奉平等,有人认为等级制度才是合理的;有人崇尚暴力,有人爱好和平。一般来说,一个人只知道自己和某些特定人群相信什么,却不大可能确知全世界人的共同信条。

其次,“世人公认”的理论也可能是错的。比如持有种族歧视观点的人或许会真诚地相信本种族的优越性是举世公认的。

使用“引证法”的学生常求助于《名人名言大全》这类参考书,但为什么哲人或专家说的话就一定可以给论证增添份量?实际上有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就叫做“诉诸权威”。很多人经常嘲笑“民科”,但他们这种论证手法不正是从中学作文里常见的“孔子说”、“马克思说”延续下来的吗?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