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如何调动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图源:pixabay.com
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进行的一项千人调查显示,54.6%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调查同时显示,教师职业最受职称评审之“累”。时至今日,职称依然扰动着中小学教师的神经,取消教师职称评审的呼声不绝于耳。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始于1986年,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待遇。然而,从现实来看,这两个目的都没有完全达到。是职称这本好经被念歪了,还是这项制度有待完善呢?
寅吃卯粮现象普遍存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5〕79号)指出:中小学教师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各等级的结构比例,根据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等级体系,按照国家关于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正高级教师数量国家实行总量控制。
上述“国家关于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即指2006年公布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其中规定: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1:3:6。在具体操作时,各省市也基本按照这个比例控制职称指标。问题是,职称评审初期,指标较多,拥有评审资格的教师人数也很庞大,于是,一开始职称评审的步子迈得很大。待到指标紧张时,有些领导顶不住压力,只好寅吃卯粮。这就导致时至今日,个别地区的职称指标不但用完,而且还有超额,评审只好进入“休克”状态。
“僧多粥少”使得教育内卷化严重。职称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教师搭建职业发展的阶梯,引导教师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走,从而在教师职业生涯中形成一种持续的激励。可现实是,由于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实行总量控制,指标有限,评职称变成了教师之间的竞争: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平时成绩,置师德于不顾,考试前向学生泄题,也有的教师花钱找人代写论文,更有甚者向街头造假者求助。
职称评审缺少硬指标,存在过多灰色地带。一些地方在职称评审时对评审资格进行了量化处理,由于指标设置过于随意,屡遭诟病。中小学设置的职称评审标准,缺少权威的第三方评价,也没有成熟的专业共同体维护,不少时候是按照领导的意愿设置项目并赋分。在这种情形下,很多教师为了评上职称而运作各种关系,想方设法弄取各种证书。
一评定终身的评审存在缺陷。教师职称评审一评定终身,只有上没有下,也没有退出机制。有些教师评上正高职称后,在单位内“呼风唤雨”;也有的人做起了“逍遥公”,万事不理,游山玩水,提前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更有不像话的,教学糊弄,根本没有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而一些没有评上职称的教师,看看前面挤着的人群,再看看自己的条件,觉得评审无望,便溜边站,凡事都绕着走。
职称评定指标分配上的贫富不均、标准上的不统一,扩大了城乡间、学校间的差距。职称指标分配具有随意性,城市中学、教育厅局直属中学、重点中学职称数额往往超标,而薄弱学校则少得可怜。有的时候为了落实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降低评审标准,一些城市教师也不服气。这就造成了不同层级的职称所代表的教师水平具有区域差异甚至差距的现象,严重背离职称的本真意蕴。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是评价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制度,对于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即便是专业共同体非常发达的科学技术界,由于有太多的利益纠葛,在院士的评选中掺杂进过多非学术因素,都屡遭怀疑,何况没有强而有力的专业共同体的基础教育界,想设计出令各方满意、能充分发挥职称正向作用的职称评审方案和机制,探索出适应我国制度特点和文化特点的职称管理制度,可谓任重道远。在没有更好的方案之前,是否可以恢复职称作为一种荣誉称号的原始作用,将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分档划定,提高教师终身从教的热情?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
菠菜和坚果,防脂肪肝
过量饮食会导致肝脏中甘油三酯...... <详情>
-
常揉腹部有6大养生奇效
一、促进肠蠕动,消除便秘揉腹...... <详情>
-
朱莉切除乳腺引质疑:背后潜藏巨额利益
5月14日,好莱坞女星安吉丽......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