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品质与学习力的培养
一、积极的心理暗示
作为家长,经常会听到孩子很委屈地抱怨某个老师批评他,冤枉他了。孩子于是“恨屋及乌”,不喜欢这位老师,进而不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孩子的世界是感性的,看待问题也是片面的,但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理性面对,建议可以采用“罗森塔尔效应”来处理。首先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冷处理”几天后开心地告诉孩子:“我已经和老师沟通了,老师说,这段时间你表现真不错,尊敬老师,上课认真,学习有进步,老师非常信任你。”这种善意的暗示,不仅能够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可以树立教师的威信。相信孩子很快会改变对老师的看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不同的孩子,学习上肯定会有差异,家长要充分了解这种差异性。对孩子来说学习吃力的学科,多鼓励暗示,持续不断地暗示,告诉他:“老师说了,这门课程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有难度,但是老师认为你是那种学得比较轻松愉快的孩子,如果再努力一点,老师说你可以更出色。”也许孩子果真就学得轻松了。
此外,家长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对老师进行负面评价,因为“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传递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也会暗示孩子从心理上否定老师,不认可老师的价值,进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还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著名的教育法则“鱼缸法则”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寸来长的热带金鱼如果一直养在鱼缸中,不管养多久,始终不见鱼生长;但如果放到水池中,两三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所以要还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不要把孩子束缚在父母的世界里。有的父母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使孩子疲于奔命于这个学校和那个学校之间。殊不知,玩不仅是孩子的天性,而且玩的过程还大有文章。通过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孩子学会了沟通交流及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会了合作的重要性。每周至少要有一天半天的时间完全由他们管理和支配,这不仅有利于独立性的培养,提高孩子管理时间的能力,而且也是放松孩子身心的最佳方式。有的家长因为电脑、手机等的负面影响而强制孩子远离现代技术。毋庸置疑,手机、电脑、电视是孩子探索外界世界的最好工具和手段,也是他们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疏比堵更重要,要让孩子学会有节制地使用现代技术。例如在高质量完成作业的前提下,奖励玩一小时、半小时的手机或电脑未必是坏事。另外,让孩子有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问“百度”,也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好奇心。
家长过分地关注学习和考试成绩,让孩子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使孩子变得没有责任感和自觉性,也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变得厌学和反叛。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学习是为大人在学,考试是帮家长考”。这是目前家长感到最棘手的问题。其实,放开手,给孩子一点自由,引导他们学习是成长的需要,让他们自我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孩子学习的原动力就会油然而生。
此外,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阅读不仅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和心胸,更是获得心灵自由的最佳途径。
三、培养孩子的学习力和专注力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鲁登斯坦说过:“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不断地、随时随地、快速高效地学习。那种依靠在学校时学到的知识就可以应付一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代社会,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过占20%,而80%的知识需要在漫长的一生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获得。
唯有学习力,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柯比教授认为,以传统的方法去学习,是一个迅速减值的过程;而以学习力去获取知识,则是不断增值的过程。所以,作为家长,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使孩子掌握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培养他们的学习力上,教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以及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持续发展以更好实现人生价值等许多方面。
专注,就是把所有光线集中到一点的凸透镜,是学习力中最具有凝聚效力、整合效力的品质。普通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差距可能仅仅在于专注力。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其实是可以提高的,而且有各种各样的方法。首先,在情绪上要做好准备。在学习之前先把思想集中起来,考虑一下将要学习的内容。其次,全神贯注与休息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你想得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善于培养自己的专注精神,善于集中注意力。但注意力也是需要暂停的,休息时可以放松自己,在敞开的窗前深呼吸,为大脑重新输入氧气,让眼睛休息休息,吃些零食,听一段古典的奏鸣曲或是四处散散步。
四、欲成大树,莫与草争
学习重在长期的积累,重在学习消化的过程和转化为内在技能、智慧和素养的过程。以竞赛、竞争为导向的学习是功利的、不可持续的。我们不是否定竞争,而是倡导正确看待竞赛和竞争。参与竞赛竞争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但更重要的是参与过程中的体验和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最终的名次。所以家长更重要的还是帮助孩子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竞技心态。根基扎得深,枝叶能向阳,伸展空间足够大,小树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告诫孩子成长是漫长的、艰苦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是成才的关键。告诉孩子学习的过程有快乐,也会有痛苦和焦虑,这才是学习和生活的常态。此外,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表现出的应该是从容面对,静候花开。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同,接受能力有差异,当然花期也不同。有的孩子开花结果早,有的孩子开花结果较晚。家长也不用着急,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有一天一定会开花结果。这种心理预期,既是给自己信心,也是给孩子信心和希望。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
菠菜和坚果,防脂肪肝
过量饮食会导致肝脏中甘油三酯...... <详情>
-
常揉腹部有6大养生奇效
一、促进肠蠕动,消除便秘揉腹...... <详情>
-
朱莉切除乳腺引质疑:背后潜藏巨额利益
5月14日,好莱坞女星安吉丽......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