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有盲点,失去过的人才知其可贵
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
首先,幸福不是金钱。
金钱肯定是万分重要的,贫贱夫妻百事哀。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金钱和幸福有密切的相关性。但是,随着温饱的满足,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就脱离了金钱增加的轨道。也就是说,金钱成倍地增加了,相应的幸福感,并没有成倍增加。
国外的研究发现,百万富翁和街头的乞丐,感知幸福的比例差不多。不幸福有时和金钱有关,但有了钱,幸福并不能自然而然地降临。
其次,幸福不是高科技。
谈及科技与幸福的时候,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几乎都以为它们是相关的。有了更多的新科技,人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幸福。这个论点粗看之下很有道理。
因为有了空调,人们不再受酷热严霜之苦,安逸舒适,自然多了幸福。有了火车,人们夕发朝至,免了鞍马劳顿之苦,快捷安全,自然多了幸福。有了电子邮件,人们手指轻点鼠标,无数思念和信息顿时抵达,自然多了幸福。
较之茹毛饮血的人类,如今的我们似乎幸福到了天上。事实果真如此吗?不然,今天的人们并没有比以前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既然幸福不是钱,不是高科技,那么,幸福是不是长寿呢?
在中国古代,“福寿禄”三足鼎立,福是福,福与祸相对,无祸便是福。寿呢,指的是活得长久。禄,指的是古时官吏的俸禄。
“福”是不是多子多福?如果是那样的话,比人具有更多繁殖力的动物就更幸福了。现代人认为:生命不在长度,不在数量,而更要重视质量,重视它的宽度和深度。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一个女人,若干年前看到西方某都市报面向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纷纭的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得出了三个答案,还保留了一个备选答案。
第一种最幸福的人: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
第二种最幸福的人:给病人做完了一例成功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
第三种最幸福的人: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沙堡,望着自己劳动成果的顽童。
备选的答案是:写完了小说最后一个字,画上了句号的作家。
消息入眼,这个女人心中惶惶不安。说来惭愧,答案中的四种情况,那时的她,居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初步拥有了。
她是一个母亲,给婴儿洗澡的事几乎是早年间每日的必修。那时家中只有一间房子,给孩子洗澡就是准备一个大铝盆,倒上水,然后把孩子泡进去。
那个铝盆她用了6块钱,买了个处理品,当时条件差,她只能用普通的肥皂给孩子洗澡,经常不小心把肥皂水腌浸到孩子的眼睛里,闹得孩子直哭。洗完澡,把孩子抱起来,已是筋疲力尽。
她曾是一名主治医生,手起刀落,给很多病人做过手术,目送着治愈了的病人走出医院的大门的情形,也经历过无数次了。回忆一下,那时候哪里有什么幸福之感?记得的只是完成任务之后长长吁出一口气,觉得已尽到了职责。
对比第三种幸福人的情形,可能多少有一点点差距。儿时调皮,常在附近建筑工地的沙堆上挖个洞穴,藏个“宝贝”之类。那时候心中顾不上高兴,总是担心路过的人一脚踩塌了她的宏伟建筑。
在看到上述消息时,她已发表过几篇作品,“作家完成最后一字”之感,也有幸体验过了。可那一刻的心境也不是什么幸福感,而是愁肠百结——把稿子投到哪里去呢?
在文学界举目无亲,等待自己的99%是退稿。文学是自己喜爱的事业,她决心绝不走后门,坚守一份古老的清洁,知道自己这个决定意味着要吃闭门羹,真是谈不到幸福。
这个女人就是毕淑敏啊!当时的我,已经集公众认为幸福的状态于一身,可我不曾感到幸福。我想,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后半生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没有了幸福的基础,所有的结果都是沙上建塔。即使我的所作所为对别人有些许帮助,我不得不哀伤地承认,照这样生活下去,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幸福盲。
从那时起,我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我像一个自幼被封闭在黑暗中的人,学习如何走出洞穴,在七彩光线下试着辨析青草和艳花,朗月和白云。
我真的体会到了那些被病魔囚禁的盲人,手术后一旦打开遮眼纱布时的诧异和惊喜,不由自主地东张西望,流下喜极而泣的泪水的感受。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
菠菜和坚果,防脂肪肝
过量饮食会导致肝脏中甘油三酯...... <详情>
-
常揉腹部有6大养生奇效
一、促进肠蠕动,消除便秘揉腹...... <详情>
-
朱莉切除乳腺引质疑:背后潜藏巨额利益
5月14日,好莱坞女星安吉丽......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