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妈妈是个哑巴”
★
前不久,朋友的心理咨询室,接诊了一位52岁单身女性。她有严重抑郁倾向,长期失眠、头痛,还对异性有强烈紧张感。在交流过程中,她谈到自己孩童时期的经历。
父母都是小学教师,从小接受良好启蒙教育,常被亲戚夸奖聪明,平时也爱笑,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但在5岁那年,只因一件小事,让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尿床了。这样的年纪尿床,有可能是遗尿症导致的,本来也不是大病,到医院适当治疗调理就能好。
可她的母亲却炸了:“你都5岁了,怎么还会尿床,丢不丢人啊!你在幼儿园也是这样子吗?”
这一骂,让她非常自责。可第二天醒来,她又一次尿床了。
这下子,母亲更生气了,大吼:“你怎么回事啊,昨天尿了床,今天怎么又尿了,是不是故意的啊?”
母亲一边拿起湿被褥,还一边念叨:“这么大的女孩子,天天尿床,说出去我都不好意思。”
可第三天晚上,她还是尿床了。
妈妈劈头盖脑又是一顿臭骂,每一句话都像针扎一样,刺痛着她幼小的心灵。
“我真希望她是个哑巴!!”
回想起这一幕,女士忍不住激动地吼道。
终于,在第四天,她没尿床了。
可母亲生气的面孔和嘲讽的辱骂声,一直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每天晚上,她都带着羞愧和恐惧入睡,总害怕自己会尿床。
但过分的担心,并没有解决她的尿床问题,她依然隔三差五地尿床。
直到成年,这个毛病也没有任何改善。
如今,她年过半百,却依旧单身,根本不敢和异性有任何亲密接触,她多次尝试过自杀,都被抢救了回来。
只因母亲几句话,她陷入了大半生的阴影,只能依靠安眠药和抗抑郁药度日,实在让人唏嘘。
★★
妈妈的情绪,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在绝大多数家庭中,母亲总呈现出一个黑脸、训斥的形象。
她们常以爱之名向孩子打骂,却不知每一句扎心话,每一个动作,都在一点点侵蚀着孩子内心的温度。
被誉为偶像剧女王的陈乔恩,在娱乐圈风光多年,可外表乐观开朗的她,却自爆私底下性格孤僻,不善与人沟通,甚至有些自闭。距陈乔恩回忆,妈妈的“棍棒教育”给她造成了童年阴影。从小被母亲严格管教的陈乔恩,经常被妈妈打骂。在她眼里,妈妈的形象都是负面的,20岁之前,都没有拉过妈妈的手。
在《非常静距离》访谈中,陈乔恩坦言,“从小就没有安全感,总是活在恐惧中,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讲话,怕她会骂我。”她把妈妈的声音形容为“魔鬼的声音”,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陈乔恩整个人都处于应激状态,显得高度紧张。
显然,母亲的不良情绪,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从小植入了陈乔恩的心里,即使成年后的她十分优秀,但这种埋在心底的自卑感总会不时冒出来,伤害到她。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说过:“世间最可厌恶的事情,莫过于一张生气的脸。”
有研究表明,母亲长期情绪焦虑,对孩子责备打骂,会在情感上强行中断和孩子的连接。
甚至会让孩子出现情感障碍,不再自信,甚至有自卑和自闭倾向,卡森麦卡说过,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
一颗受伤害的儿童的心,一辈子都会萎缩成像桃核一样坚硬,布满深沟。
★★★
控制负面情绪别让孩子成为“垃圾桶”
有时候,母亲这个角色,真的很难。
既要工作,也要兼顾家庭,难免心烦意乱,情绪波动比较大。
可能会一时冲动,因一些小事,就对孩子大声责骂。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把孩子当“垃圾桶”的行为,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罗尼克曾做过一个“静止脸实验”,很能说明,孩子面对母亲无端不良情绪时的心理变化。
实验刚开始,他让母亲与孩子正常互动,孩子很开心。
接着,开始静止脸实验,母亲面突然无表情。孩子发现不对劲,于是想办法引起母亲注意。
但是母亲仍然面无表情。
十几秒后,孩子崩溃哭泣。
根据实验数据,在母亲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孩子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有可能死亡。
由此可见,母亲无端的不良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锅依恋理论,一个人在早期和母亲的关系形态,决定了他的依恋模型。
换言之,一个人在生命早期和母亲的关系怎样,长大后,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就是什么样。
所以,不要把无关情绪发泄给孩子,你的喜怒无常,不仅让孩子无法判断一件事的错与对,也会因为此一时彼一时的不同态度,从而动摇对父母的信任。
在批评孩子之前,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只有冷静,才能对孩子的行为有客观公正的评判,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
情绪温和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有教育学家指出,孩子的问题,都是情绪的问题。
也就是说,孩子情绪理顺了,教育就容易了。
尽可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以平和的姿态去接纳。
大部分时候,只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孩子内心就会有强大的成长动力。
1、不盲目责骂,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遇到孩子犯错,不少母亲的第一反应,就是责骂。
但犯错的原因有很多,有主观方面的失误,也有不以孩子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原因造成的,比如开头提到的尿床事件。
还有一种,是孩子根本没有犯错,只是一场误会,这就需要好好与孩子沟通,了解事情前因后果,不然很容易造成错误判断,直接给看孩子“死刑”。
有一则关于误会的寓言故事:
在美国阿拉斯加,一对年轻人结婚生子,妻子因难产失去了生命,但孩子幸存了下来。丈夫忙于生活,又忙于看家,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于是训练了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
有一天,丈夫出门回来。他打开房门,看见地上是血,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旁边,满口也是血。他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于是拿起刀向狗头一劈,把它杀死了。之后,他听到孩子的哭泣声,在床底下,找到了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他很奇怪,狗嘴巴里的血从哪里来?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声呜咽,一只狼一瘸一拐地向树林走去,腿上受了伤。原来,孩子被狼袭击,狗英勇相救,却被误杀了,真是一个让人心痛的误会。
故事很小,却十分引人深思。
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要让指责成为第一习惯。当孩子犯错后,先问清缘由,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这样家长才会对孩子所犯错误有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对孩子的批评会更有针对性,也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评。
2、批评教育,要明确指出错误点
2018年12月,兰州发生了一起儿子报警抓妈妈事件。
一名7岁男孩当着警察的面不停控诉:
“我没有犯错,她老是打我!”
“快把我妈抓走!”
刚开始,警察还以为是虐童,当了解事情原委后,才发现源于母亲教育的一个小失误。原来,男孩看见被子有个窟窿,觉得好玩,就用手把被单划开了。
母亲觉得要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就没有出声。过了一会儿,男孩看见羽绒服的毛露了出来,又把毛一点一点地扯出来,这下子,母亲终于忍不住,打了他一顿。
真相大白,妈妈也无比委屈。可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没有效果的。孩子压根没弄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除了破坏母子关系,增加孩子对你的仇恨,又能获得什么呢?
当他划开被单的时候,就应该严厉制止,明确告诉他,破坏财物的行为是不对的!而不是自己憋着闷气,让孩子去反思,自觉改正。
教育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为孩子三观未成熟,分不清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不明确指出孩子错误点,一味惩罚,不仅起不到教育意义,还会在孩子心里埋下怨恨的祸根。
3、事后道歉,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
看到这里,可能不少妈妈要反驳说:道理我都明白,但有时候情绪上来了,我也忍不住自己啊。确实,对于家务缠身、工作忙碌的妈妈们来说,要想长期保持情绪稳定,春风化雨实在太难了,偶尔免不了会有情绪失控。
孙燕姿刚怀上二胎的时候,有天大儿子患上重感冒。
本来情绪就不太稳定的她,每天尽力照顾孩子,还要处理一些繁琐的事物。可孩子非常不听话,不按时吃饭,还缠着说要吃零食。孙燕姿不准,母子俩为此争论起来。慢慢地,孙燕姿情绪有些失控,开始大吼大叫,儿子也不再多说什么,是默默在纸上写道“我恨妈妈”。
看到这句话,孙燕姿彻底崩溃。
愤怒地在纸上回道:“是吗?如果你死掉我也不会在意的。”
可当她写完这句话后,立马就后悔了,这种伤人的话,也同样是一把尖刀,伤到了自己。冷静下来后,孙燕姿主动向儿子道歉,心平气和聊了很多道理。最终,孩子接受了她的教育。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孙燕姿这种情况很常见。吵闹的孩子,哄不好的脾气,会让妈妈心力交瘁,甚至口不择言说出一些伤人的话。
有些妈妈觉得孩子还小,说完就忘了。其实,这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孩子个性的形成,就在妈妈的耳濡目染之间。
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是一次成长,你处理的方式关系着孩子的未来。
你爱孩子,孩子也是爱你的。你尊重他,他会尊重你;你愿意倾听,他才愿意跟你沟通。
对于母亲来说,真正的力量,不是扯着嗓门岁孩子叫喊,更不是严厉打骂,而在于对孩子情绪的引导。
一位柔和的母亲,能迅速和孩子产生心理共鸣,妈妈温柔、细腻的特质,可以给孩子营造出一种暖意融融的气氛。
母亲的情绪决定着一个家庭的温度,保持情绪平和,才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
菠菜和坚果,防脂肪肝
过量饮食会导致肝脏中甘油三酯...... <详情>
-
常揉腹部有6大养生奇效
一、促进肠蠕动,消除便秘揉腹...... <详情>
-
朱莉切除乳腺引质疑:背后潜藏巨额利益
5月14日,好莱坞女星安吉丽......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