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学生的被动型人格?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多次发文对在校学生的家庭作业和在线教育等问题加以规范,旨在减轻学生负担。近期我去多所学校调研发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为落实文件做了很多工作,公立学校的补课行为得到规范,但学生的假期依然被各种类型的活动填得很满,未能得到空闲。
无论教育部门采取什么措施,如果学生无法得到自主支配的闲暇时间,要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依然很难实现。
从身体来说,近视、肥胖、耐力偏低都是长期困扰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从心理来说,在单一评价标准下,学生学习的知识过于狭窄,视野过于狭隘,更突出的问题是培养出了被动型人格。所谓被动性人格,就是当老师或父母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一旦失去外在的指令,他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什么都不想干。
当一个孩子养成被动性人格,就只能处于被支配状态,这种人格形成的根源,就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长期处于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状态。
只要稍作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0-3岁孩子的主动性很好,对事物充满好奇,此后年龄段孩子的主动意愿逐步减少,很多被动性人格的学生到了大学就觉得目标实现了,睡懒觉,打游戏,没有任何目标和动力。
怎么样提供一些条件,使儿童成长全过程中保持身心健全呢?
首先,在儿童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给他自主性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幼儿园的游戏,不能都是老师安排好的游戏,要有发挥儿童自主性的游戏,让儿童自主地选择游戏主题和角色,制定游戏方案和规则,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可以修改游戏。
进入小学和初中以后,在校时间不能由老师和学校填得满满的,要确保学生能够自主地支配一部分时间,包括游戏的时间。
我反复跟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最多只能占学生学习时间的60%,剩余40%的时间要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自己喜欢学的,做自己喜欢做的,玩自己喜欢玩的,在玩的过程中培养能力,也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好地发展,使其找到真实的自己,明了自己到底在哪方面具有优势。
到高中阶段,也不应该只是准备高考,当下学生从高一就开始进入备考状态,进一步压缩了自主学习时间,进入被动学习状态,过度紧张也使得学生身体很难保持健康。要保持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一定量的户外活动,例如近视眼的主要原因就是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而在室内看书、看屏幕、看黑板,没有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过去几十年对学生的减负效果不彰,学生负担没有减轻,反而有越来越重的趋势。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与单一的评价和管理体制直接相关,在这一体制内,靠发文实现减负很难奏效,而需要从体制机制上想办法。
体制机制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要改变单一评价体系,建立起多元化评价体系,让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得到认可,从而减轻学生压力,使其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体育锻炼和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改善学生被动型人格的状况。
(储朝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
菠菜和坚果,防脂肪肝
过量饮食会导致肝脏中甘油三酯...... <详情>
-
常揉腹部有6大养生奇效
一、促进肠蠕动,消除便秘揉腹...... <详情>
-
朱莉切除乳腺引质疑:背后潜藏巨额利益
5月14日,好莱坞女星安吉丽......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