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时尚生活健康在线娱乐休闲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精美图库手机版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如何像孔子一样做一个不倦怠的教师

    来源:中小学管理      作者:未知   2019年09月28日
分享到:

上天关闭一扇大门的时候,往往会留下一扇窗户。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也是“一不小心”才取得了这么多成就。

孔子从政的梦想虽然一直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不过教书和读书却慢慢走上了康庄大道。从政不行,那就下海办学,反而成就了历史上第一个“教育直营培训班”。

孔子收学生,在春秋时代是个创新,形成了后世教育学一直奉为圭臬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等核心理念。

他有弟子三千,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 

从孔子简洁的言语和主张中,我们能触摸到中华文明的哪些基因?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校长、老师们又应该怎样去传承? 

2019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70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回顾孔子的教育主张,向孔圣人学习如何做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不倦怠的教师。

一、孔子其人:伟大的师者、东方智者、万世师表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他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知识渊博,他有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 

孔子在道德礼仪孝道、治世之道、诚信仁爱等方面,有其深刻的思想精髓,他在晚年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他和弟子们的思想主张以及言行语录被后世弟子们记录下来,并被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并广为流传。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二、孔子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孔子是典型的斜杠青年,其在道德学说、政治学说、经济学说、美学思想多个领域卓有建树,尤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教育活动培养了众多学生,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创办私学,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因材施教”“启发式”,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启发和开导。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论语 · 先进》中有这样的描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子路和冉有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他提出“温故而知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将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反三。 

关于教学主导思想,孔子主张“学以致用”,《论语 · 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即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三、孔子的热爱与追求:有效克服职业倦怠的典范

孔子早年步入仕途,虽不得志但仍孜孜不倦,直到晚年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一切和他的热爱和追求密不可分。难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思想十分推崇,称他为“东方智者”,赞他“在公元前六百余年便教导人们如何幸福地生活”。

1.你的生活方式决定生活态度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朝闻道,夕死可矣。”晚年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告诉我们,克服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建立学习型生活方式,而建立学习型生活方式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摒弃纯功利性的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欣赏超功利性的学习,他认为有效学习建立在对学习本身的浓厚兴趣基础上。如仅仅为了评职称、写论文而学习,本来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变成了重复性体力劳动,教师怎能不倦怠呢? 

二是与“用”结合的“学”才是快乐的。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学是为了用,知是为了行。如果能做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那么学习就是快乐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学习必以广泛阅读为基础。孔子在对弟子谈《诗》的功能时,阐明了阅读对克服职业倦怠的意义。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当时的书籍非常有限,孔子鼓励学生读《诗》,以“兴”“观”“群”“怨”,即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2.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产生幸福感的一大法宝 

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防止情感枯竭,是克服职业倦怠进而产生幸福感的又一个重要前提。 

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以服务社会的信念为前提,以认识人性为基础。“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孔子认为,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保持心理健康,离群索居很容易造成情感枯竭。融入社会,就必须尊重社会,有服务社会的热情。倡导中庸思维方式的孔子认为人性远非善与不善这么简单,所以他不会武断地对人性做善恶判断,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意思是既不先入为主地怀疑别人欺诈无信,又要对复杂环境影响下人性的异变有足够的敏感性。 

处理好同事关系,应以共同发展为目的。孔子强调“无友不如己者”“乐多贤友”,意思是说,应该多交能帮助自己进步的好朋友。孔子特别反感基于空虚无聊基础上的滥交,他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这样的社交生活只会使人更空虚而倦怠加重。 

处理好师生关系,必须以爱为前提。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他要求自己对学生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无私无隐,启发诱导,诲人不倦,平等切磋,宽容理解,积极鼓励,以身示范,关心他们的精神成长,并给予生活指导,为其一生发展着想,因此赢得弟子敬爱,和弟子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孔子逝后,弟子为其守墓三年,继续发扬光大他的学说,使儒家思想逐渐获得正统地位。孔子的爱滋润了学生,也滋润了自己,成就了他的“乐感人生”。 

3.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心理调节 

孔子之所以能克服职业倦怠,也与他很善于以科学方法保持情绪情感的中和有关。他经常采用的心理调节方法包括唱歌、演奏乐器、幽默减压、郊游、反向思考等。 

歌以咏志。孔子非常喜欢唱歌、听音乐。“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从《论语》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还擅长演奏多种乐器,他在鼓瑟、击磬声中表达出对世事的很多感慨,让情感得以中和。 

幽默减压。幽默是一种智慧和人生态度,可以为生活和工作减压。孔子的很多话语都有幽默色彩,如“割鸡焉用牛刀?”《论语·先进》记载,当孔子一行在匡地被围困时,颜渊掉了队,颜渊赶到后孔子喜出望外,心疼而又不失幽默地说:“颜渊啊,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一来一回的幽默表达了师生之间纯真的感情,也看到孔门师生笑对人生困境的勇气。

 郊游散郁。有一次,孔子请学生各言其志,曾皙(名点)说:“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郊游一方面可以让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陶醉自己,一解胸中块垒;另一方面也能放大人们看问题的视角,在广阔的天地之间,个人的不如意事被缩小,积极情感易于产生。 

反向思考问题。有时,正向思考问题想不通,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干脆反向思考。这样有助于心态的平和。如孔子曾把走仕途当做自己实现理想抱负的重要手段,但当这条路走得非常坎坷时,他也能自我宽慰,说:“吾不试,故艺。”在学生感觉不被理解而苦恼时,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一反向思考,就很容易释然了。 

4.崇尚恬淡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心灵的怡然自乐 

孔子之所以能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扰,还与他崇尚恬淡的生活方式有关。恬淡的生活方式使心灵免于物役,怡然自乐。 

安贫乐道。孔子最欣赏的学生是颜渊,他欣赏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物质生活的低水平未必影响人在精神生活中的享受,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却很容易挤压精神生活的空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样的生活使人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滋润心灵,与高尚的精神相伴。 

做自己喜欢的事。孔子主张安贫乐道,并不是一味鄙视财富。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能在乐道的同时获取较多的物质回报,当然是最好的,可是如果不可兼得,那么也要“从吾所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没有心灵世界的满足,物质生活再丰富也如同浮云一般没有意义。孔子启示我们,幸福由我不由人,幸福就是能够“从吾所好”地做令自己感到快乐且正义的事情。 

反对无所事事。当然,恬淡的生活并不是无所事事,相反,孔子认为无所事事的生活使人感觉没有意义,空虚无聊,容易产生倦怠心理。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他认为掷采、下围棋也比闲着百无聊赖好一些。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