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时尚生活健康在线娱乐休闲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精美图库手机版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为何父母付出全部,孩子却一无所知

    来源:国馆公众号      作者:未知   2021年03月28日
分享到:

这几天,朋友圈里被一段视频刷了屏。 

点开一看,原来是政协委员唐江澎校长被记者问到“什么是教育的真谛”时的一番发言,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可与支持。 

他说:“孩子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深以为然。分数固然重要,但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真谛就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培养出人格健全而优秀的孩子,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运动,培根

北大前校长王恩哥曾对学生说,人一生应该结交“两个朋友”,其中一个是图书馆,而另一个,则是运动场。 

因为运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身体,更作用于精神。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运动对孩子的成长帮助有多大?

有一条高赞的回答是:运动让孩子变得勇敢而且自律。

国外学者曾经做过一组实验: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两组,让其中一组学生坚持每天出早操,另一组学生则不出早操,然后观察两组学生的学习情况。 

最后结果表明:坚持出早操的那组学生在学习上更加专心,学习氛围更好,小组成员间的关系也更密切。 

运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拼搏精神和面对挫折的勇气。而这些,光从书本上是很难得到的。 

此外,运动也是孩子释放天性、发泄情绪最好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爱运动的孩子往往比较沉闷,也不爱和人打交道;而爱运动的孩子则多半是神采奕奕、开朗活泼的。

原因主要在于: 

 一方面,运动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会让人感受到“快乐”,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另一方面,长期坚持运动的孩子,更能从运动中得到成就感与自信心,从而起到弥补性格缺陷、健全人格的作用。当然这需要循序渐进、投其所好,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让孩子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在面临挫折的时候,他才有勇气去面对,不至于懦弱;有途径去发泄,不至于憋屈。 

好的教育,应该是文体并重的,既要丰富孩子的思想,也要锻炼孩子的体魄。 

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的身体和灵魂,一起走在路上。


二、担当,铸魂

曾经看过一段视频,在一个商场内,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打翻了手中的粥,妈妈站在一旁,让他自己清理干净。 

虽然旁边的人说可以让保洁来做,但孩子妈妈说:“这个是他自己弄脏的,他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视频在网上走红后,网友纷纷给这位妈妈点赞。 

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在孩子犯错后,要么忙着帮孩子逃避责任,要么则忙着一个劲责怪孩子、发脾气。 

这样长大的孩子,建立不起责任心和边界感,不会明白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担当。 

养出有担当的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包庇,更不能只会一个劲地指责,而是让孩子通过行动为自己造成的结果负责,做出补救措施。 

这样孩子才会懂得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并敢于承担后果。 

梁启超曾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树立起担当意识,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的道路上,行得端,坐得正。 

当然,这也需要量力而行,孩子做不到的事情无法强求,父母更该做的是鼓励与示爱,而非冷冰冰的强制与教条。 

毕竟家庭不是军营,父母也不是司令官,让孩子学会独立和思考,他才会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孩子总会长大,总是要独自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遭,若是肩上没有担当,心里也就没有敬畏,那只会遭遇社会的毒打。 

没有人会喜欢与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相处,也没有公司会愿意招聘一个没有担当的员工。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把责任感铭刻进骨子里,远比长大之后再百般劝诫有效得多。

三、思想,启智

2005年,美国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一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演讲的一开头,他讲了一个小故事:

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

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

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

演讲中提到,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赶赴办公室,应付8-10个小时充满挑战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饭,放松一会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再来一遍。 

在这样的生活里,人会很容易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 

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鱼一样,你明明生活在“水”中,却不知道“水”是什么。 

教育最大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让人拥有思考的能力。你总要先发现问题,才能有机会去解决问题。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好的教育,永远是让孩子拥有思考的智慧,让孩子拥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日复一日的轮回,但有的人活得麻木不仁,有的人却活得光鲜亮丽。你说是两者阶层不同吗?倒也未必。 

你看同样是一个打工人,有的人浑浑噩噩、循环往复,有的人却能精益求精、更上层楼。其根本差异,就在于其对人生、对生活有不同的认知和思考。 

如果教育的结果,不是养出具有先进思想和独立人格的孩子,那将毫无意义。

四、优雅,润心

苏轼曾有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往往就藏在他读过的书里。 

比如曾经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惊艳无数人的清华才女武亦姝,凭借其丰厚的文化积累和淡定、优雅的气质,被广大网友盛赞“满足了我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 

比如刚刚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的叶嘉莹女士,一生辗转几度流离,身上却始终保有一份优雅与诗意,被誉为“中国最美女国士”。 

“优雅”二字,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乎,但确确实实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也是一个人最难得的魅力。它无关贫富贵贱,只在于一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地方。 

不是一种刻意的伪装,而是一种阅历过后的坦然,历经沧桑后的释怀,看遍沉浮后的淡然…… 

好的教育,不只是给予孩子知识和技能,更是对孩子人格和气质的温养和培育。 

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气质呢? 

首先,要让孩子拥有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无论人、物、事,懂得欣赏,才能“见贤而思齐”。 

其次,环境的潜移默化,胜过强硬的训诫。给孩子一个文化氛围足够浓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才更容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最后,父母的榜样作用,大于一切教诲。孩子的教育,说到底拼的是父母的层次,父母有远见,孩子才有远景。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幼小的种子,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慢慢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随后发出了那个著名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也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往往都太过功利。以分数论高低,以成绩分优劣,是很多学校、家庭的通病,却忘了教育的根本其实是“人”。 

教育如果只注重书本里的知识,而忽略孩子的人格建设,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像批量生产的机器,或许也很好用,但他没有思想。 

想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而优秀的孩子,德智体美劳,一个也不能少。 

点个“在看”,愿所有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充满活力地茁壮成长,真正支撑起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参考资料:

南方都市报《唐校长,刷屏!》

央视新闻《什么是优雅生活者?全网刷屏的唐校长讲得透彻》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