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时尚生活健康在线娱乐休闲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精美图库手机版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斯坦福教授:脑子慢、没天赋、总犯错…说明孩子的大脑在快速生长

    来源:外滩教育      作者:乔·博勒   2022年06月16日
分享到:

请大家先思考这样3个问题:

第一,你有没有被人说过,不是做什么什么的料儿?

第二,你有没有自己觉得,不是某某块料儿的时候?

第三,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是某某块料儿?

某某块料儿,可以是任何料儿:学习某学科的料,数学、语文、英语;学艺术的料,绘画、雕塑、音乐;搞体育的料,跑步、游泳、体操……

当父母说出这种话,对孩子的伤害有多深呢?

很多人都认为,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取决于孩子的智商。

最新的研究成果告诉你,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往往是由父母的负面语言造成的。

这很颠覆。如果你迷信各种神奇的、大补知识的超纲课,一边期待孩子今后学业有成,一边又因为孩子跟不上难度、不会做题而批评孩子:脑子慢、不是这块料,这可能对孩子造成灾难性打击——不仅仅影响学业,还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和幸福。

你相信吗?

《学习天性》一书中,作者就从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如果我们在孩子的学习中,给孩子做了“他不擅长某个领域”的定论,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并且,这本书不仅仅是指出问题,同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如何帮助孩子激发学习的天性,发挥更大的潜力。


《学习天性》的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乔·博勒,她数十年深度研究学习规律,在结合神经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念的基础上,打破人们的错误认知,给出了打开高效学习底层逻辑的钥匙。

同时,作者是数学领域的专家,出版过9本关于数学的图书,所以,她对于数学的教学非常有心得,在讲学习方法时,常常以数学为例,如果觉得孩子没有学数学的天分,那更不能错过她的观点。

破除大脑固化论

当我们说“这个孩子不是学这个的料儿”的时候,我们是在说什么?

我们是在用固有思维来评判这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当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没有那么“聪明”,接受某项知识没有那么快,在某个科目总是犯错等等,我们会用经验做出判断:

这个孩子或许在这方面没有天分,他不适合这个学科/领域,所以就出现了他不是“学数学的那块料儿”“学英语的那块料儿”“学艺术的那块料儿”……

这种有关学习潜能的负面信息,有的孩子会被直接告知,有些孩子会被间接传达,比如经常产生的挫败感或是来自家长的抱怨等等,这种负面认知一旦根深蒂固,孩子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焦虑。

对学科产生焦虑的后果是,一碰到这门学科,大脑中的恐惧中枢就被激活,问题解决中枢的活动就会减少,就会变得更加不擅长这门学科。

我们应该打破这种固有观念,打破大脑固化论,没有什么所谓的天赋,每个人在学习的时候,大脑的神经通路就会生成、增强或连接。

不能给孩子贴标签,不能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大脑最重要的特质是具有适应性以及改变和生长的潜能。

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学习促进神经重塑,研究人员发现,学习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有三种生长方式:

第一,生成新的神经通路,新生的通路细小而脆弱,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变得越发强壮;

第二,原本毫不连接的两个通路会形成新连接;

第三,现有的神经通路会增强。



谁也不是天生就具有学习某门学科的大脑,每个人在通过学习来开发所需要的大脑神经通路。

给孩子贴上“不擅长”“不聪明”的标签是有害的,还有一种我们会忽略的标签“聪明”“天才”也是有害的。

比如被贴上了“天才”标签的孩子,他们往往感觉自己拥有天赋,一旦学习吃力,就会认为自己天赋耗尽,他们会想办法隐藏自己,不露出任何学习吃力的样子,否则会害怕被认为没有天赋。

这种标签同样是“大脑固化论”的体现,没有人的大脑是固定不变的。即使人们公认的天才——爱因斯坦、莫扎特、牛顿,也不是天才,他们的成功也都源自超常的勤奋和努力。

我们要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大家都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不管是所谓天赋还是缺陷。

划重点:不要给孩子的学习能力设限,没有人不适合数学、科学、艺术、英语等任何学科。要知道神经学和医学都证明:大脑是处于持续的生长和变化之中的。给大脑设限只会让孩子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早早放弃,我们要做的是树立正确的观念,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大脑及学习的潜能。

学习吃力,正是大脑生长的过程

在应试体制下,我们都在追求做对题、少犯错甚至不犯错,因为犯错就会被扣分,甚至会受到责罚,所以,大多数孩子对犯错会有负面反应,会产生自责、难过,其实不仅是孩子,我们成年人在职场中、生活中也都被这样的观念束缚——“必须永远正确,不犯任何错误”。

但是,科学家却用研究告诉我们:犯错才是大脑生长的最佳时机。这是怎么一回事?

人们每次犯错,大脑神经元突触都会被激活,表明大脑在生长。神经学家们做了一项研究,让参与者做题,同时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监控参与者的大脑活动,然后观察参与者答对和答错题时大脑扫描的结果。

他们发现,大脑在答错题时比答对时更为活跃,表明神经通路得到了增强和生长。神经科学家们都认为,犯错有助于增强大脑神经通路。

掌握这一点对看待孩子的学习问题,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孩子做题答题的正确率,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同类型的缺乏挑战性的习题,孩子做对大多数习题,他们就会受到激励,但是问题在于,做对习题,并不利于训练大脑。

大脑要获得成长,孩子必须做有挑战性的习题,做那些处于其理解力边缘的习题。同时,我们还要给孩子提供鼓励犯错、看重犯错价值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不怕犯错,鼓励犯错,他们面对挑战和难题时才不会感到畏惧。

在他们不畏惧犯错、努力解决处于他们理解力边缘的难题的时候,他们会不断犯错、纠错,继续努力和犯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动自己去突破难题,会加速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大脑的活跃度会非常高,神经通路的发展也会特别迅速。

比如,有时候课堂上老师会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或者是“延伸”孩子的答案,甚至是故意“曲解”,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独立思考,逼迫他们挑战自己的理解力,深入思考。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总是犯错或者学习吃力,就说明孩子学得不够好,其实可以换个角度看待,建立高效神经回路的最佳方式,是“激活它,犯错,再激活”。犯错和努力纠错恰恰是帮助孩子知识掌握更进一步或提升能力。


爱因斯坦就是容许自己犯错,拥有高效学习法的人,他说过:从未犯错的人,肯定也从未尝试新的东西。不是因为我聪明,我只是和问题相处的时间更久。我并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是拥有激情和好奇心。机会蕴藏在困难之中。

划重点:学习过程中,愿意直面困难、愿意犯错,可以促进神经通路连接,从而促进和提高学习。神经学和高成就人士行为研究均表明,犯错和吃苦具有积极的作用。孩子犯错时不要责难,鼓励犯错,引导纠错,打造对错误包容的氛围。

多维度的学习方式,才能解锁潜能

有时候,家长们常常陷入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的困境,我们只跟孩子强调努力,不传授方式方法,我们只强调孩子要多多练习,却不知道重复、僵化的练习方式,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

多维度地思考问题,神经通路和学习就会达到最佳状态。

神经学家们对大脑交互网络进行了研究,他们重点研究了大脑解决数学题的工作机制。他们发现,即使是最简单像“5+8=?”这样的算术题,竟然也需要五个不同的脑区参与。



神经学家们还发现,不同脑区如果相互连通,可以提升学习效果。如果我们借助两种以上的学习方式,并连通相应的脑区,就会获得更佳的学习体验。

被视为“天才”的爱因斯坦,就很擅长将自己的想法视觉化。他说,他所有的想法都是视觉化的,然后才努力将视觉化的想法转变为文字和符号。在他那个没有现代的工具和技术的年代,他通过自己的思考推测出相互围绕、旋转的黑洞会造成时空涟漪。他的这个推测直到100年后才被证明。爱因斯坦能有这样卓越的成就,和他的执着、勤奋以及擅用视觉化学习法不无关系。

我们帮助孩子的学习能力提升,也应该充分调动孩子多维度的思考能力,促进大脑连通。

我们拿数学题来举例,看下面这张图,上图是我们常见的习题练习形式,下面的图则是我们更提倡的方式。上图和下图的区别是什么,上图调动的是最简单的学习模式,主要启用的数字模式,而下图则利用了图像、图形,甚至可以是颜色、编码、运动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不同维度的学习方式。

这种做题方法被叫作“钻石纸片”,题目写在纸片的中央,四个象限内可以写出不同的解法。一个问题只对应一个答案、一种解法,是很难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的。


多维度学习法可用于所有学科的学习,比如研究一部小说,可以通过阅读分析它的结构、主题,还可以采用更多的方法:找到相同主题的视频、自己录制配音或视频、创作漫画小说、制作PPT、绘画或雕塑模型……

这种多模式的思维,可以帮助孩子多角度地理解学科内容,同时可以为大脑的生长和连通创造机会。神经学家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知识,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呈现想法,大脑的不同区域就会连通。

划重点:学习新知识需要不同的神经通路,如注意力、记忆、推理、联系、视觉化。多角度思考新知识,以此激发所有的神经通路,大脑的功能就会增强,学习效果会更佳。

创造性和灵活性,才是衡量学习效果的关键

无论我们在孩子身上,还是在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中,都受到过类似的困扰:谁谁谁脑子不够快,学起来比较吃力。

大家更看重脑子转得快、思维敏捷的孩子的学习能力,认为思维敏捷代表了聪明,预示着可以学得好。

我们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这样判断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对于数学学科,思维敏捷更容易跟学得好挂上钩。尤其是学校还会经常有限时答题的测试,看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是能又快又准地答数学题。

快真的意味着好吗?

首先,这种基于速度的数学活动,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如果孩子在重压之下无法快速准确给出答案,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甚至一辈子讨厌数学和科学。

再者,数学并不是一门需要速度的学科。有些思维强大的数学家对数字和数学的其他方面的思维速度并不快,他们不是快速地思考,他们思考的速度慢,但很深入。

世界著名数学家洛朗·施瓦茨曾写了一本自传,讲述自己上学期间曾因为思考速度慢而觉得自己笨的经历,他说“我需要时间才能理解东西,因为这样我才能理解透彻。”

他还说“速度与智力没有必然的确切联系。重要的是,深度理解知识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才是体现智力的地方。思维速度的快慢,与智力真的毫不相关。”

学习速度快,可能会增强现有神经通路的连接,但这种连接“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就会逆转。人们通常认为,学习速度的快慢可以体现孩子的潜能差异,但真正的差异在于大脑活动,速度慢、深度的大脑活动尤为重要。研究表明,长远来看,学习更吃苦、速度更慢的人,成就会越大。有时候,慢才是快。

划重点:不必纠结于思维的敏捷性,所有的学科,都会受益于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追求速度,方法僵化,不会让孩子走得更远,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才能解锁更多潜能。

结语

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方法和错误的假设,以多种形式束缚学习的潜能。比如大脑固化论,犯错无能论,思维敏捷论等,我们只有抛弃这些错误的观念,才可以促使孩子发生深刻的、有创造性的变化。

就像《学习天性》作者所说的,扔掉了这些有害的观念,不仅可以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还会赋予他们更多的力量,对他们将来面对生活的困难、人生的选择时,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甚至,不仅是孩子,对于我们成年人,也有同样的启发。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