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时尚生活健康在线娱乐休闲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精美图库手机版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来源:现代生活网      作者:未知   2023年08月03日
分享到:

外滩原是一片荒芜的浅滩,沿滩有一条狭窄的泥路,供船夫拉纤时行走。滩的西边为农田,阡陌沟渠之间散布着星星点点的茅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帝国主义在上海开辟租界前,首先划定外滩一带江面为其船只的''下锚地段''。1845年11月29日,通过《上海土地章程》把外滩以西的830亩土地划为英租界。此后,殖民当局便在李家庄(又名李家场,今圆明园路西南、北京东路近外滩的一段)建造英国领事馆(今外滩33号中国旅行社上海分社所在地)。不久,英国领事馆的南边沿黄浦江一线,陆续出现沙逊洋行、仁记洋行、宝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长洋行等洋行。临黄浦江的纤道,1848年被改造成18米宽的马路,并在马路东侧建造码头,堆栈、本行和船厂。1854-1941年间,出现十余家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成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东方华尔街''之称。

外滩的房屋开始时都是两层楼和三层楼。外滩12号穹顶本世纪以来,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出现多层和高层,式样五花八门,诸如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亚细亚大楼(原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汇丰大楼(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恰和大楼(今外贸局大楼)等、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700米。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1 张

亚细亚大楼

  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 。大楼建于1913年,为8层钢筋水泥建筑,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大楼以正门为主轴线,东南两侧形成对称的双主立面,将建筑立面自然分割成三种不同形式的横立面,这是新古典主义常用的手法,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变体;同时,设计师在大门及部分窗架上又融入了巴洛克艺术,试图体现现代建筑之美。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2 张

亚细亚大楼

  从现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口,可以清楚地看出亚细亚大楼东、南立面是均匀对称的,也别有一番风味。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3 张

上海总会大楼

  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1909年重建的英商上海总会,是一幢典型的英国式建筑。大楼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复古主义形式,以主大门为纵轴线,两侧形成严格的对称;大楼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在三层与四层设计有六根爱奥尼亚石柱,其最大效果,就是既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又显示出建筑的和谐温馨的气氛;其六楼立面的芒萨尔式屋顶,首开上海设计先河。大楼屋顶的南北两侧,还各建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瞭望亭,使整个建筑更加巍峨高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大楼的一台已经运转四百多年的西门子三角电梯,至今仍然在使用,堪称老古董了。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4 张

有利大楼

  外滩3号:有利大楼。建于1913年,1916年落成。地块呈梯形状,其中北向广东路一侧,长约70米,而东面外滩一侧,长度仅为30余米;南面与西面分别与其他建筑紧邻,不能充分利用。尽管临东面外滩一侧长度只有30多米,但外滩是身份、财富和权势的象征,因此朝东的30余米建筑,以及广东路一侧的沿街,成了联合大楼的主立面。该大楼为钢框架结构,是上海乃至中国第一幢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建筑,故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4 张

原日清大楼

外滩5号:日清大楼。建于1920年,为6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从表面看,该大楼基本构造与上海其他近代建筑没有太大差异,但其建筑线条以横线为主,这是近代日本西洋建筑的特征之一。该建筑以修整的大石块为贴面,除部分门窗借用柱子体现变化外,基本上采用方形框架,因此从整体上讲,日清大楼显得比较呆板。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6 张

外滩7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大多数资料称建于1897年,这是后人未找到该建筑确切资料而加以的臆测,所取的是当年盛怀宣集资创办中国通商银行成立的年份,但据说有照片表示该大楼在1880年以前就建成了。该建筑以13世纪哥特式建筑为表现形式,吸收哥特式宗教建筑结构上的丰富多彩的线条和众多细长柱式来代替传统建筑的大块砖石结构,并采用高大细长的石窗花格而没有竖窗的尖角窗,三五成群的排列在建筑上。这幢大楼曾屡遭损毁,现在新修的建筑仍然可以看到这幢大楼当年的风采。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7 张

外滩8号:电报大楼, 1901年建成。电报大楼是外滩建成较早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为假五层砖石结构。该建筑以变化多端的古典柱式装修从二楼到四楼的窗框,使建筑的立面富有变化和立体感,在顶层两边各设计了带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屋顶,更体现出新古典主义艺术的魅力。在外摊的建筑群中,电报大楼虽然体态不大,但其建筑及建筑艺术却属于高水平的。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8 张

外滩9号:轮船招商局大楼。1901年招商局将原址旧楼拆除重建,新楼由通和洋行设计,为三层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建筑以东向朝外滩的一面为主立面,正大门两侧形成对称,底层的正门两侧分别设计为两扇罗马拱券的落地长窗,二层与三层设计为内阳台,以地道的古典柱子作支撑;很宽的游廊冬可避免寒冷的海风直接吹到房间里,夏又可阻挡炎热的阳光直接照射。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9 张

轮船招商局大楼前的外滩铜牛

  现今位于外滩金融广场的中国外滩铜牛,意喻上海金融市场牛气冲天。外滩铜牛系闻名世界的美国华尔街铜牛同一设计者设计建造,相比华尔街铜牛,外滩铜牛更为年轻力盛,前途远大。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10 张

美国华尔街铜牛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11 张

外滩12号:东方巨厦---汇丰银行大楼。汇丰银行的主建筑,是仿复古主义的商业建筑。大楼高5层,中部7层,另外还有地下室一层半。大楼的外立面设计,就是西方建筑史上所称的三段式,底层独立形成一个立面,正大门设计成罗马拱券,外墙全部用大石块作贴面,给人以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的感觉,从而使客户感到安全和放心;二层至四层形成中段,在中部设计了6根罗马式圆柱作支撑,其中4根为双柱,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5层以上为上段,设计成庞大的希腊穹顶,跃过了建筑的主轴线,成了建筑的明显标志。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12 张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13 张

外滩14号:交通银行大楼。1889年,德国13家银行联合进驻上海成立了德华银行,因办公楼不够用,于是在1902年将原租赁大楼进行改造。建筑基本上属英国式风格,在顶层上增加了一个颇有坡度的屋顶,乍看有点像欧洲建筑的味道。该大楼最后重修是在1948年,由于历年来多次改建,这座外滩最后兴建的大楼,却是建筑外观最差的大楼。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14 张

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建于1899年。这是上海第一幢从设计水平、材料到施工均能与欧洲建筑媲美的楼房,大楼的立面沿袭欧洲特别讲究排场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复古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对称工整,是外滩首幢以天然石块堆砌而成的巨型建筑,一直使用到今天从未出现过任何裂缝和质量问题。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15 张

外滩16号:台湾银行大楼,建于1924年,日本在台湾殖民地的银行在上海设立的分行。新建的台湾银行大楼,建筑的体态不大,简洁方正,总体上看上去是非古典主义的,似乎很难用何种建筑术语加以描述。也许正因为它在外滩的建筑中的特立独行的形象,人们因此而对它也不敢小看。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16 张

外滩17号:字林大楼,建成于1923年。大楼占地面积900平方米,高10层,以1~2层、3~7层、8层以上分成三段式,呈新古典主义风格。大楼底层立面用拉毛花岗石作外墙贴面,正大门两面各设一落地罗马拱券长窗;为避免外观过于单调,遂利用簇柱顶部设计为仿古典的大力神雕塑柱头,以寥寥数笔就使单调的平面顿时活泼起来;顶部又增加了两座装饰性的西洋屋顶,使整个建筑外观异常活跃。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17 张

外滩18号:卖加利银行大楼,建于1922年~1923年,为新古典主义建筑。大楼立面以底组成一组,用斩平的花岗岩为外墙贴面,同时厚重的花岗石墙基,立即使人感到这幢建筑的牢固度,以增加人们对这所银行的信任;其外观处理简洁,中间用两根巨大的爱奥尼亚柱式作装饰和支撑,从视觉上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使原本平淡的建筑平面变得多姿多彩。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18 张

外滩19号:汇中饭店,建于1906年。建筑位于南京路外滩转角的南面,是现在和平饭店南楼,占地面积约2亩,建筑面积11700平方米,6层砖石混合结构。由于土地呈东西长(靠南京路),南北狭(靠外滩),的长方形,故施高塔将靠南京路和外滩的一面均设计为主立面,在朝北靠南京路的立面以红砖为主,靠外滩的立面用白色面砖作贴面,并在每层之间用红砖勾勒出腰线,使建筑十分醒目。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19 张

外滩22号:沙逊大厦。1927年,沙逊大厦破土动工,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建筑为10层(部分13层)钢架结构建筑,外观处理简洁明朗,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从视觉上拔高了建筑的高度;在腰线及檐部,作适当的腰花。外墙除9层及顶部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均以磨光花岗石作贴面。大厦以东向外滩处为主立面,立面屋顶上有一形似金字塔状瓦楞紫铜皮屋顶----原因是英籍沙逊家族是犹太人,从15世纪起就定居在中东的埃及、伊拉克一带,这个尖屋顶实际上就是金字塔造型,沙逊家族借此来缅怀他们祖先的丰功伟绩。也许是这幢建筑造的十分漂亮雄伟,故而成为了外滩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进而成为上海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20 张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20世纪20年代后,一大批从海外回国的中国建筑师相当活跃,在全国的大城市中,出现了相当多的带有明显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大型建筑,被称为“中国建筑文艺复兴”,中国银行大楼就是在此背景下的产物。大楼始建于1934年,占地7亩余,由东西相连的两幢楼组成,东向外滩为主楼,共17层,总高约70米,另有地下4层。大楼基本上为西方近代西洋建筑,但也尽可能的融入了中国元素,如屋顶使用的中国斗拱顶着近似中国琉璃瓦的屋顶、中国传统图案的主立面气窗、底层大门上方刻有孔子周游列国的浮雕、天花两侧则有八仙过海图案。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21 张

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1924年建成。大楼为新古典主义建筑,6层钢筋水泥结构,以大门为纵轴线两侧形成对称,整体立面分为明显的三段式层次,增强了大楼的外观主体效果,其中底层用拉毛的花岗石作贴面,其自然逼真度使人感到这幢大楼是用花岗岩石直接垒起来的;建筑正中两根巨大欧洲神庙石柱,既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又使人感到敬畏,这正是该大楼的点睛之笔。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22 张

外滩26号:扬子保险大楼。该大楼建于1918年~1920年,由公和洋行设计,占地面积1亩余,为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典主意商业建筑。与外滩的其他建筑相比,这幢建筑外观相对平淡。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23 张

外滩27号:怡和洋行大楼,1920年奠基,1922年落成。占地面积3亩,5层钢筋水泥结构,大块的拉毛花岗石作外墙贴面。由于设计和施工得法,直到今天还是有不少人误以为这整幢大楼全是用天然花岗岩石堆砌起来的;建筑平面呈凹字型,西面的背面凹进,主立面朝东,面向外滩,朝北面北京东路一侧则为副立面。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24 张

外滩28号:怡泰大楼,1921年竣工,占地1750平方米,呈东西长(70米)南北狭(仅20米)的长条形,考虑到临外滩一侧彰显尊贵,因此设计者仍将东向大楼和南向一侧做成主立面。建筑为近代复古主义风格,形成一种既厚重又古典的特有情调。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师充分考虑到建筑外观与功能的统一与协调,在临外滩的屋顶上设计了屋顶亭,犹如巨轮上的瞭望台,这也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仿生建筑之一。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25 张

怡泰大楼曾经作为电台广播大楼,故也称广播大楼。这是靠北京东路一面的建筑细节。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26 张

外滩29号:东方汇理大楼,1911年建造。这是一幢带有法国情调的巴洛克风格的西洋建筑,三层砖石结构,门楣装修以巨石刻成一方涡旋状图案,形成一种不断变化的难以捉摸的艺术氛围;立面的窗架设计也不尽相同,试图表现一种有序而又不规则的艺术效果。所以,该大楼一经落成,马上得到建筑师和艺术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27 张

上海大厦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596平方米,风格为装饰艺术主义。大厦采用近代摩天大楼形式,双层铝钢框架结构,中部高两边低,并从11层开始一层层收进。全部钢架从特地英国进口,并使用铝钢,故建筑自身重量大为减轻。大厦外形呈平面形状为两端开叉的“一”字型,呈扇形状,从而解决了四翼房间的朝向和采光问题。大厦底层外墙为暗红色高级花岗石,其它层则都是咖啡色泰山砖贴面。此外,大楼装饰较为简单,只有在檐部等处饰有装饰艺术的花边。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28 张

上海大厦下的外白渡桥

苏州河边的俄罗斯领事馆。整个建筑俄罗斯风格并不明显,而是带有显著的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因此,是一座糅合古典构造、德国传统和巴洛克细部装饰于一体的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大楼底层一半置于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多高,仿石块石砌墙。西侧楼顶有2层高的了望塔一座,绿色铁皮穹顶,上置旗杆。南立面对着黄浦江为非对称构图,下为架空门廊,上为阳台。室内装修采用柚木、大理石等一流建筑材料,但是朴实无华;大楼与堤岸之间有花圃、草坪,风景宜人。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29 张

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原称俄罗斯帝国领事馆、苏联领事馆,1991年改称今名。总领事馆坐落于苏州河口的虹口区黄浦路20号。现今总领馆主要负责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的签证和外侨事务。

上海外滩前1号至29号万国建筑 第 30 张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