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时尚生活健康在线娱乐休闲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精美图库手机版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肯·威尔伯:人类意识发展的10个阶段

    来源:《意识光谱》      作者:胡因梦整理   2020年06月23日
分享到:

人的意识有阶梯状的构造,从分离,走向到统和,这就是“意识光谱”。


 

西方超个人心理学家肯·威尔伯将人的意识层次划分为10个阶段。他认为:人类的成长和发展必须通过一连串的阶段和次第,从发展最低和最不能统合到发展最高和最能统合的阶层。

发展的过程中自我,首先会认同它所处的阶段,接着必须通过那个阶段的考验;但为了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自我必须摆脱前一个阶段或不再认同它,这样才有空间进入到更高的层次。

换句话说,自我必须有能力区分高低,并认同更高的阶段,然后整合这两者。这种区分和整合的工作,自然会形成所谓的演化点——指的是一个主要转折点或意识发展中重要的一步。

从自我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发展和成长;但是从终极真理的角度讲,它不是发展和成长。而是我们内心有一个状态要层层地揭露它——我们不是通过一个刻意的修为去捏造出那个状态,而是事实上我们内心有不同的阶段,只是一层一层去发现而已。


第一层 感官与生理本能阶段(0-7个月)


关键词:物质和肉体次元、无法区分自己和外在环境、精神分裂症、药物和精神疗养院加以监护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下一代的人都知道,婴儿在这个阶段是发展Ta的四肢、身体的运用、感官的协调性,所以它是属于物质和肉体次元的一个发展阶段。


此乃皮亚杰(认知发展,瑞士心理学家)所谓的知觉动作本能阶段,同时也是印度三大圣哲之一的奥罗宾多所谓的生理知觉阶段,也是吠檀多哲学所谓的肉身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儿,无法区分自己和外在环境,因为Ta的自我还没有建构出来,没有任何分别意识。那么在这个地方,长年以来,威尔伯和荣格(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概念之间一直有一个无法融合的部分。


心理学家荣格一直觉得,小婴儿的这个海洋式的无分别状态,很接近甚至就是开悟者的那个与万物融合为一的境界。在荣格的概念里,这两个状态几乎就是同一个状态。


但是威尔伯就竭力反驳了荣格的这个观点。因为小婴儿的无区分的状态,是完全没有发展出自我之前的非常原始、非常初阶的一个意识状态,所以他认为荣格犯了前超的误谬。


那《钻石途径》的作者阿玛斯(A.H.Almaas),他是融合了这两者,他认为荣格讲的有道理,威尔伯讲的也有道理。他认为这个初阶的状态,的确非常类似于最后的开悟状态,并不是截然去区分前超。但是他认为,也有阶序之分。这是心理学界的三位大家他们各自的观点。


在这个阶段的婴儿,没有办法区分自己和外在环境。0-7个月的婴儿,照理说,应该是完全被爱的一个状态。


但是事实上,在精神分析史里面,有许多恐怖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这个阶段遭受到了严重的虐待。


像我工作坊里的学员可能都知道,我在工作坊里就举过一个案例,是精神分析史里著名的案例。


有一个女性,她精神分裂了13个人格。她随时随刻会忘记她其它的人格,然后进入到其中的一个人格,过了一段时间又转换到另外一个人格。她似乎永远要透过不同的人格和角色转换,借助这样人格分裂的状态来逃避面对自己。


那为什么一个人能这样不能接纳自己,无法面对自己深层的经验?是源自于最早期的时候有过受虐的经验。


她的经历就是在婴儿期,她的母亲用刀子和叉子插到她的阴道里面虐待她;

然后等她大一点的时候,把她放在柜子里面;

用链子把她吊到半空中,一吊就是两三天,不给她任何的东西吃。然后隔段时间再把她放下来,喂给她一些东西……


这个母亲本身就有精神分裂症,所以这个女婴小时候遭受到了这些非常非常恐怖的虐待,就形成了她日后完全无法接受自己的生命经验,她只有借助分裂成不同的人格才能活下去。


但是她后来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相当不错的女性心理治疗师,她花了十年的时间慢慢地统合她分裂的这13个人格,最后成功了,让她统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最后她也结婚生孩子,过起了正常人的生活。


这个例子就是在0-7个月的时候遭受到了不当的对待,导致长大以后的一种严重的病症。就会造成内外界限模糊、梦醒不分的状态,进而延伸出严重的病症。


譬如自闭症和共生型精神病(2-6个月为共生期),若持续到成年,就会助长抑郁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


对治方法,只能使用药物和精神疗养院加以监护。也就是说,这样的生命基本上这一生就废掉了。


所以任何一个生命它在0-7个月的时候都不能受到不当的对待,否则意识的有一个部分就停留在一个意识的地下室里,完全把这个人往下拉,不能达成一种统合。


如果在这个阶段发展健全,那就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二层 情绪欲力阶段(1-3岁)


关键词:情绪和原欲发展、确立自我、与母亲分离、解除共生、界限不清、没有无意识里的动力、自恋型边缘症(边缘二字,指的是介于上个阶段的精神分裂症和下个阶段的精神官能症之间)、结构建立疗法


凡是有一点心理学训练的人都知道,3岁是一个人确立自我的时期。


1-3岁是一个人的情绪和原欲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生物本能冲动、感觉、认知、情绪;生命力、欲力、气、生物能开始发展。


自我在这个阶段,必须区分自己和外在世界,认清身体是独立于身外世界的存在,建立起自我感,与母亲分离。


3岁的时候,其实就是要和妈妈分开了。也就是你是你,我是我,我有一个独立的自我,我的身体是独立的。我在慢慢确立这个自我之后,才能发展出一个健全的人格。


但是很不幸的是,从我本身的治疗经验,带工作坊的经验,还有很多心理学家治疗者的经验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人在1-3岁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全确立Ta的自我。


也就是说,和母亲还没有真正地脐带切断,健全地分开来。很多人和母亲还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或者是一种自他不分的状态,健全的疆界感没有建立。


那么长大之后,就会有很多的行为举止,甚至生命重要的决定,都是为了满足母亲,或者说母亲的情绪和各种心理状态好像都是我们的。所以有很多心理的投射作用,在自己和母亲身上有一种混淆不清的认知。


这个阶段若是产生问题,譬如长期缺乏关爱或受虐导致挫败,自我的疆界感就会模糊混淆,进而形成完全自我中心的倾向。就是妈妈是我,我是妈妈,两个人不分。


那长大之后进入社会和他人互动时候,Ta没有办法有一个界限。Ta到了一个环境以后,这个环境里面所有的人、事、物都是Ta自我的延伸。


这种人的人格特质就是分寸不清、越俎代庖。到了任何一个场合,Ta这个甲方自行决定一切事情,Ta不管乙方的感觉和决定是什么,一切都是以满足Ta甲方的需求为重点。


对应模式就是,永远希望别人把注意力都放在Ta身上,Ta永远都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所以带有一种严重的、非常明显的自恋倾向和自我中心倾向。


在社会上,我们发现这样的人不少。在我们周围,朋友圈子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人。


这种人,基本是Ta的结构没有建构好。


这种情绪不稳定的自恋症,必须采用结构建立疗法。也就是要帮助他们建立清楚的界限感,让他们知道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是跟自己无关的,或者不赞同母亲的意见不代表自己会遭殃。


此阶段的心理问题,不是出自情绪的压抑,所以没有无意识里的动力,也就没什么东西可以揭露了。


换句话说,自我还没强壮到有能力压抑任何情绪。


通常这种人长大成人之后,一直在寻求和Ta可以形成共生关系的对象。Ta可能会在精神导师身上寻找,希望和这个精神导师永远结合在一起,也可能和Ta相恋的伴侣形成这样的共生关系。


婴儿式的这些自恋型的需求,如果你不能满足,Ta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自恋型边缘症(边缘二字,指的是介于上个阶段的精神分裂症和下个阶段的精神官能症之间)的人,很容易形成两极症,同时也有自杀倾向。就是用自杀来取宠,用自杀来争取别人的注意,这是一种取宠和撒娇的方式。是用自毁的手段,来达成这样一个目的。


Ta也可能会血拼,就是不断地把金融卡刷爆了,钱全都用光了,不断地在这种躁郁的情况下满足Ta的物欲,有很强烈的情绪不稳定的倾向。


精神分析师或者心理治疗师在治疗这样的个案时,就会发现这样的人很难搞。因为这样的患者,Ta有一种能力可以操纵治疗师。


我们在台湾曾经和一个精神科医师,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就说他有过一个个案,是严重的自恋症患者。他说这个个案的操纵手段非常高明,这个治疗师完全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中。她动不动就要闹自杀,动不动就像一个婴儿一样闹这个精神分析师,把他当成父母一样,这是在这个阶段的问题。


假设在这个阶段如果发展顺利,我们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我们就不会残留一些精神上的问题,把我们往下拉。


第三层  奇想阶段(3-4岁)


关键词:早期心智、早期象征思考与概念的形成、英雄主义、情绪代谢不良、罪恶感、焦虑、阴影层、精神官能症或解离倾向、揭露技法、下三轮


早期心智的运作形式,早期象征思考与概念的形成。象征思考,并无内在意涵;但概念有内在意涵,能代表事物的种类。


3-4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其特征是自我中心、不自然、相信万物皆有灵、认为人类是宇宙中心、相信语言的神奇性。


当然也有很多的成年人,包括原始部落这些未开化的原住民。他们的宗教信仰就是相信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土地有土地神,到处都是神。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是无法将主体与客体加以清楚区分,充满奇想,把自我和外在的世界基本还是联系在一起的,认为外在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延伸。


而且把Ta的自我特质灌注在外在世界,对外在世界充满了一种投射作用。


在这个阶段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例如你拿一面绿一面红的球给这个阶段的孩子看,你把红的面朝向Ta,绿的面朝向自己。


然后问Ta:“你看到的是什么颜色?”

Ta一定会说:“红色。”

但是你问Ta:“我看到的是什么颜色?”

Ta的回答仍旧是:“红色。”


显然,Ta无法以你的立场来看待事物,也无法转化成别人的角色。


充满自恋的自我,深信Ta能直接而神奇地改变世界:超人英雄只要看上一眼,山就移动了;他们可以飞翔、融化钢铁、迅速撃垮敌人、用魔力改变世界……充满了一种英雄主义的自恋症倾向。


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很多政治领袖,就带有这样的特质。自以为自己是英雄,可以拯救全世界。


传统的宗教信徒常常有这样的倾向,会认为自己可以救赎众生。经过法师们的鼓励“你是菩萨”,这样一鼓励之后,每一个人都变成菩萨了,充满自恋地认为自己可以拯救世界。


其实某一部分仍然是卡在这个阶段的,大概3-4岁。所以在这个阶段,自恋与自我中心掌控着一切。


如果这个阶段的焦虑过于强大,为什么会形成焦虑呢?3-4岁小孩的需求,包括温饱的需求,如果没有得到身边照料者立即的满足,就会有一种情绪代谢不良的情况,这种情绪代谢不良就会形成焦虑。


内在的焦虑过于紧张的时候,我们的自我就会压抑这些焦虑的念头和情绪,而这些压抑下来的欲望和情绪就是荣格所说的阴影层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过于沉重就会爆发成精神官能症或解离倾向,治疗方法是揭露技法。


通过一对一地恳谈把患者内在的深沉的焦虑和罪恶感一层一层揭发,患者就可以把早期压抑的情绪能量统合在一起。


那什么叫做阴影层的问题?这是心理学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如果在座的有人听不懂,我请你们放松你们的脑波,我会讲解给你们听的,因为你们的场会影响我,对不起!


阴影层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大部分的人,有一部分的认知,是不能接纳自己的某一个倾向。比如,我们不能接受内在已经存在的情绪和思维的真相,那我们就会把这些被我们否定和压抑的模式变成了潜意识的活动,也就是不能够再清楚地觉知到的潜意识活动。


当这些内涵变成了潜意识活动之后,就是阴影面。这个阴影层会影响我们的能量找不到出口,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底端。而这些负面能量并没有消失,它完全被我们压在心灵底端。


在日常生活中,透过两性关系,透过重要的关系互动,我们会逐渐揭露这些面向。


如果没有办法揭露,就会越压越多。


而这些负面的感觉,终有一天会在外在世界形成一种遭遇、意外、打击或者是困境来唤醒我们,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我们内心深处仍然有很多无法察觉到的负面情绪反应。


所以,阴影面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去面对的问题。


假设在3-4岁这个阶段,我们内在被父母灌输了非常多的概念。大部分的爸爸妈妈在这个阶段已经在给孩子灌输是非对错、“应该”、“不应该”的这些概念。“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这样做是要受惩罚的!”,特别是中国的父母的教育,带有很多威吓、惩罚和否定的成分。


这些负面的教育,很容易让一个孩子形成罪恶感和焦虑,这些感觉就会在这个阶段郁结在心灵深处。长大后如果没有办法遇到一个非常好的治疗者,就会带着这些负面能量在我们身体里面。


我们的下三轮,海底轮、脐轮、太阳神经丛,都有很多郁结的能量。当一个人开始灵修、开始在身心灵方面下功夫的时候,下面三个脉轮的负面能量如果不释放的话,很难达成高层意识的发展。


如果这个阶段发展顺利,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四层  神话阶段(7-11岁)


关键词:心智发展的中间阶段、从角色和规则来进行思考、换位思考、内化社会规范、沮丧、抑郁、低自尊的倾向、认知治疗


心智发展的中间阶段,又称为具体运思以及从角色和规则来进行思考的阶段。


换言之,7-11岁我们开始上小学,学校里会灌输许多具体的思想,然后我们学会以一种角色的方式去思考。我有老师、爸爸、妈妈。


每个人在这个社会都扮演着自己的既定角色,然后按照这个角色的规范,进行一种日常生活的运作模式。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能转换成Ta人的角色和包容Ta人。


这时自我神奇的魔力,开始转成对女神的崇拜;如果自我无法神奇地改变这个世界,至少神和女神可以办得到。


处在第三奇想阶段,自我永远认为自己有能力展现奇迹;但是到了神话阶段,展现奇迹的能力开始属于一个更巨大的神(耶和华真的帮助摩西分开了红海)。


如果奇想阶段是运用仪式来展现自己的神力;那么神话阶段就是以祷告来祈求神或女神为Ta展现奇迹。


如果这个阶段发展不好的话,我们会发现许多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仍然以非常主观的态度在和别人对应,甚至完全不能换到别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总之,自我从神话阶段开始发现自己并不能神奇地改变外在世界,所以Ta的自恋倾向会逐渐降低,自我中心的倾向也开始缩减,转为以社会为中心的状态。


研究者称之为随俗阶段,就是随顺着世俗的规范,随顺着世俗社会的思维模式来生活。但因为无法独立判断,缺乏内省力,只能毫无伸缩性地追随世俗准则与角色扮演。


所以这个时候,很容易被主流社会的概念影响。有的社会会认为某种行为是有罪的、不够格的、不符合标准的,我们就会把这种规范内化到内心,成为自己人生中的一种对自己的论断或者是人生脚本。


这个脚本里面一定充满许多是非对错的标准,所以很容易形成沮丧、抑郁、低自尊的倾向。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郁结许多情绪问题。


如果撷[xié]取来的人生脚本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信念“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有罪”等等,就会延伸出人生脚本病症。


治疗方法被称为认知治疗。把错误的脚本连根拔起,重写人生脚本,可以有效对治沮丧和低自尊问题。


假设这个阶段发展健全,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五层  理性阶段(11-15岁)


关键词:内省力和理性思考能力、形式运思阶段、身份认同、认同危机、增加内省力、哲学治疗


此阶段的心智开始有能力清楚地进行区分,它开始去除具体运思的神话信仰,藉由证据与理解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它发现自我中心的奇想与神话式的神都无法奇迹似地改变宇宙的事件或满足自我的欲望。


如果你想从世界获得什么东西,就必须以它的方式来进行理解;真正的科学态度于焉诞生,自恋倾向又减低了一些。


所以这个阶段的心智不但可以思考,还可以反观自己的思想,具有高度的内省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有能力作假设性的推论。


皮亚杰称之为形式运思阶段,奥罗宾多称之为推理之心,吠檀多哲学称之为心意身。


个人在此阶段可以开始反思社会规范,判断它们值不值得相信。此乃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和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所谓的后保守阶段的道德观。


Ta不再受制于世俗社会的标准、任何一个团体、部落或社会,而懂得依照宇宙的根本法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发展出强大而持续的反观力。“我是谁?”首度成为最炽热的议题。


前面一个阶段的准则和角色已经不再能保护此人,因此必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身份。


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办法产生一种健全的哲学上的认知,就会出现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所谓的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这时只有一种治疗方法能生效,就是增加内省力或是哲学治疗。


如果这个阶段也发展顺利,我们就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六层:统观逻辑阶段


关键词:粗钝次元、心智发展的最高等的运作形式、统观逻辑、人马座、重要的分野、存在问题、人本心理学、意义疗法、完型治疗、存在主义心理学、生物能医学、哈达瑜伽


如果心灵一直持续成长,人就可能发展出高度整合的人格。


第六阶段乃心智在粗钝次元最高等的运作形式,一种统筹和整合的认知力,也是一个人身心统合的阶段。


奥罗宾多称之为高等心智,佛家称之为末那识,威尔伯称之为人马座(他用了一个占星学的名词)。


所谓人马座,就是说上半身的人性和下半身的动物性,也就是心智头脑的理性逻辑的思维能力和原始的欲望进行了一个整合,整合之后就会达到一种统观逻辑的阶段。


处于统观逻辑的阶段,心智不再忽略事物的差别性,开始以有容乃大的胸怀达到统合,亦即整合多元非透视观,它发现了宇宙的多元性以及异中之同。


也就是说,我们面对某种现象的时候,有能力立即看到它的全貌,随即就能用我们的逻辑头脑分析和洞察它的真相,知道如何诠释和认知。


据社会学者们的研究发现,这个地球上真正能发展到第六阶段的人是寥寥无几的。


大部分的人还没有能力对任何一个现象作一个统观的认识,然后用一种清晰的逻辑分析法进行一种完整的诠释。


此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多半都是存在问题。譬如:人生的意义、存在的真实性、人的有限性和必毁性、主客及生死的对立性……


在这个阶段会进行很深的思索,然后主客及生死的对立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认为的有一个主体在这里观察外面的事物,这个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性是真的存在吗?还是这种对立性根本就是一个幻觉?


然后,还会对生死、美丑、阴阳的对立开始进行一种哲学性的思考。


如果这个阶段的发展出现问题,治疗方法采取的是人本心理学、意义疗法、完型治疗、存在主义心理学、生物能医学、哈达瑜伽等等。


假设这个阶段发展顺利,我们就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六阶层是一个重要的分野,因为进入第七阶层我们就进入到超个人的阶段。


在第一到第六都是在个人性的范围之内,而从第七阶层开始已经进入超越个人性,也就是可以超越小我的范围了。


第七层:感通阶段


关键词:超个人、大自然神秘体验、感通经验、直觉力、精微化、拙火、能量场、呼风唤雨


心智在这个阶段开始进入超个人或属灵次元。进入一个更大的场域,我们的知觉的范围开始扩张。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出现强烈地与大自然合一的神秘体验,因此又称为大自然神秘境界。也有人说,这是盖亚(整个物质宇宙)及世界灵的次元。


到第七阶段的时候,我们的通灵能力要开始发展出来了。所以我们看,西方用科学在研究人的意识成长的过程里面,完全没有否认通灵现象,而且很认真严肃地研究通灵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通灵基本上指的是内观能力和超个人性的灵性发展。就是超越我们小小的左脑的运作逻辑思考之外的直觉力的发展,也就是右脑的直觉力的发展,也是一个精微化的过程。


奥罗宾多称之为明心(illumined  mind)。


感通阶段是超个人的起点,知觉不再受身心的限制。开始有能力目睹(体证)身心,不再完全认同它,而发展出某种程度的定力和觉照力。


换言之,如果我们大部分的人没有超越第六阶段的话,仍然是在一个肉身的知觉范围之内的限制活着。


但当我们演化到第七层次的时候,就开始意识到体内的拙火(Kundalini Energy,昆达里尼能量,先天气,瑜伽士控制身心能量的阶层)和能量场。这个时候就有能力意识到外面的场,大自然的场,练气功的人就会明白这是个必经的过程。


我们会扩张到这个对场的知觉,进入到这个状态,我们蓄积能量到一个程度,的确能够达到瑜伽士或者是萨满。就能够控制身心的能量,然后能到达呼风唤雨。


两年前我们曾经到西宁见过一位三十年在山洞里闭关修行的瑜伽士:秋英多杰仁波切。他三十年都在山洞里面修行,修到一个程度以后,他成功地在靠近玉树那个地方,让天上下冰雹。


我们在西方《圣经》里面看到,耶稣基督也可以把食物从有限的变现成无限的食物。这个也是神迹的展现,这是第七阶段应该有的能力。


但是这个阶段真正的重点还不是神通力的发展,比较是持续性地能够觉知到自己所有思维和情绪的意识活动,也就是说这个知觉的延续性能一直维持住。


所以第七阶段开始进入超越大脑皮质层的活动了。


这个阶段最容易走火入魔。克里希那穆提也讲过灵界是最危险的,因为灵界的众生是人类的数十亿倍。如果你一直卡在灵界玩通灵的游戏,那就没完没了了,那里面有错综复杂的陷阱和现象,把我们卡在一个次元没有办法再往上统合。


所以这个阶段一切的感通经验都要放掉,都不能执著,然后才能够成功地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第八层:精微光明阶段


关键词:更精微、大圆满的修行、本尊会现前、更高层的我(higher self)、超个人之原型、彩虹光、阿赖耶识、圣人、祥和


上一阶段的呼风唤雨能力好像已经很伟大了,事实上还是粗钝的,还不够精细,所以进入到第八阶层更精微了。


到这个阶段,注意力不集中在外在世界,也不集中在内在世界。意识便开始转化主客二元对立的幻相,而示现出超凡入圣的内心之光。换言之,反观自照、不断地觉知的活动也可以放松了。


也就是西藏密宗所说的大圆满的修行了,大圆满的修行连观也不刻意观了。但是我们要很长的时间一直不断地观照,直到我们能进入这样一种次元。


在感通阶段,我们开始与神性交流;在此阶段,开始与神性合一,这个次元才是神的居所。但神在此处,指的不是粗钝次元神话式的人格神,或女神聚焦于人的自我之上。


心智处在这个次元,将直接而鲜活地认知到自己的神圣形象,本尊会现前,因此又称为本尊神秘境界。


每个人都有Ta的更高层的我(higher self),它和超我(super self)是完全不一样的。


超我,是内化的监督力量;而更高层的我,是让我们更自由,内在的空间更大,然后知觉的范围更精微、更深刻、更完整。


奥罗宾多称之为慧心(intuitive mind),吠檀多哲学称之为意识身,佛家称之为阿赖耶识。


这个阶段会出现个人化之神、超个人之原型以及更高的自我形象,此原型有别于荣格所谓的原型。


它是无中生有的万象中的第一种精微形式,也是一切幻化的基础。譬如:光体、明点、音声启示、五光十色的形状、彩虹光和能量振动。


而荣格所指的原型,却是人类集体经验的基本神话结构。例如:智能老人、妖精、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玛斯、母神等等。


威尔伯认为荣格最大的错误就是,混淆了集体潜意识与超个人经验,因为前者毫无神秘性,亦无超验性。


真正的超个人原型,其力量来自于超越时间的神性;荣格所指的原型,其力量则来自俗世历史最古老的意象。


即使荣格本人也主张人类必须摆脱原型的力量,此过程他称之为自性化(Individuation)。换言之,人类必须摆脱集体意识才能真的当家作主。


此阶段,已经是圣人的阶段了。到这个阶段以后,人就变得更谦卑,对神通力更不在乎,所显现出来的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圣人境界。


当我们亲近这样的修行人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地平等、温馨、祥和、充满着一种非常温暖的氛围。


这个阶段能够顺利通过,就能进入第九阶段,真正的本质开始被揭露了。


第九层:自性阶段


关键词:自性、涅盘、知觉的根源、无相、源头、彻悟、几百世的时间、二元对立性消弭


称为无相本体、自性、涅盘、毕竟空、混沌或者宇宙深渊、阿因,亦即知觉的根源。因此,又称为无相神秘境界。


奥罗宾多称之为超越之心(Over mind),吠檀多哲学称之为大乐身。意识到达此阶段,转化过程就完成了,纯粹的见或觉知开始融入其源头。基督教称之为神的源头。


当我们进入到这个状态,回归到自己最深的本源了。领悟了本质中的本质,存在中的存在,然后进入到真真正正的彻悟境界和终极实相了。也就是说,到这个状态已经到底了。


但是从第一到第九层,我们可能要花几百世的时间才能达到。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第九层大彻大悟的境界。所以一个人,对所有非关开悟境界的一切现象的执着,都要一层一层地放掉、剥落。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发现自己目前的状态、我们的执着点,仍然聚焦在某一些和开悟无关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用九层的意识光谱图来提醒自己,目前大概处于光谱的哪一个位阶,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蓝图。


终点是个无相的状态,也就是说所有的二元对立性都消弭掉了,自我的实存感已经没有了,没有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了。


第十层:不二境界


关键词:本自具足、不二、至上之心、清净识、从来没有失去过。


这是所有阶段的最高目标,也是永远存在于当下的背景场域。


亦即真空与妙有合一,神性与现象世界合一,涅盘与轮回合一。


又称为一味、自然无念三摩地、超越的第四境或是不二神秘境界,奥罗宾多称之为至上之心(Super mind),佛家称之为清净识。


一味乃是圆满成就者的境界,传统通常采用一或两种方式来形容个中的滋味,不幸这两种方式都令人感到混淆。


第一种对此境界的形容是:彻底的乏味。因为一味即是万事万物的滋味,一旦尝到这种滋味,你就尝到了所有的滋味。因此佛法的大圆满把这类成就者形容成意兴阑珊之人,一个感觉一切都无聊透顶的人。


第二种对此境界的形容是:无礼和大不敬之人。当梁武帝问菩提达摩实相的本质时,他只说了一句廓然无圣。既然万事万物都具有同等的神性,也就没有空间可以容纳神圣感了。


处于感通阶段的瑜伽士,通常拥有极大的神力;

处于精微光明境界的圣人,通常散发的是祥和光辉;

处于自性境界的智者和贤者,展现的是如如不动的平等心;

处于不二境界的圆满证悟者,示现的则是无穷的幽默感。


一切想要证实自己与众不同的需求,到这里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自我的特质已经没有了。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总结出的10个阶段不是简单的“一层又一层”线性进展状态,它是一个回旋型的上升,它也可能是一个回旋型的下降。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一天之内有可能经历好几个阶序;或者这一生的发展历程中会经历好几个阶序;但有些人一辈子可能只停留在一个阶序。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