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时尚生活健康在线娱乐休闲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精美图库手机版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朱柏庐:为人如此便是圣贤

    来源:《中国历代家风家训大全》      作者:赵文彤   2020年01月28日
分享到: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

——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

朱柏庐

朱用纯(1627 ~ 1698 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说起《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世人往往易于混淆。《朱子家训》是宋代理学大宗朱熹劝诫后世子弟的一篇短文,而《朱子治家格言》则是清初理学家朱柏庐所著。《朱子治家格言》全文不过数百字,通篇语句对仗、言辞通俗易于理解,是朱柏庐的代表作之一。《朱子治家格言》从安全、卫生、勤俭、饮食、婚姻、读书、教育、戒性、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为官、顺应等诸多方面出发阐述治家之道,力求使人更加完美。朱柏庐甚至表示“为人若此,庶乎近焉”,若能依照以下《朱子治家格言》中的要求修身养德,人和圣贤便也没什么区别:

  勤打扫。比起历代帝王大贤,朱柏庐的家训不仅语言通俗,所讲也极为细致,讲的都是生活中的具体小事。他开篇即说清早就要起来打扫内外,想来对“大丈夫当扫天下,安事一室”的观点是持保留意见了。“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重要的不仅仅是打扫,而且是要早早起来打扫。古人条件有限,所以格外惜时,如果起床晚了再打扫门庭,就必然耽误学习的时间。所以最好是起床略早一些,这样不仅可以为一天的生活学习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心的环境,同时也是培养了个人勤劳的美德,可谓一举两得。

  惜粮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只要是有过学校读书、食堂吃饭经历的人,对于这两句话都不会陌生,但知晓其出自《朱子治家格言》的恐怕并不多。生活条件一旦优越,人便会心生轻慢骄纵,鲜能保持勤俭作风。耕织之事自古辛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正是所谓“农家少闲月”。远离田亩,眼中所见不过是晶莹饭粒,身上所穿不过是精美丝绸,对于农家之累总是难以体会。为人要从一粒米、一丝线之中寻找感动,唯有这样一份心意才能真正地懂得、珍惜当下生活。

  备无患。人生在世,福祸无常,福无备而来倒也无妨,可灾祸一旦突来就甚是不妙。不论是自身遇到困难,还是家人遭逢凶险,一人的灾祸都会波及整个家庭,给所有家庭成员带来困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此应该颇多注意、未雨绸缪。如果事到临头才做应对,不仅会打乱固有生活的规律,使正常的生活节奏难以运转,往往还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白白做些徒劳无功之事。就如同之前所说的打扫要勤一般,准备工作也要勤做,若因一时懒惰而疏忽大意不以为然,真正遇到麻烦的时候总是悔不当初。

  不思淫。万恶淫为首,沉溺于色欲之中的人很少有能够不反受其害者,因此要懂得洁身自好,不仅从行为上要善于抵挡诱惑,更重要的是保持灵台清明,从自己的思维中去摒弃色欲。朱柏庐所谓的不思淫,不仅是就人的不正当生活作风而言,他还强调在娶妻纳妾这等正常的生活事情中也要心态端正,“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不仅如此,他还指出即使是心中暗暗转过一丝淫念,也会为自己的妻女带来灾祸。这一观点虽然流于因果报应之说,也可见其对淫邪的贬斥。

  勤教子。教而不严是老师之过,但生而无教却首先是父母的责任。世人皆谓父母为儿童最好的老师、最早的老师,随着今世对于儿童心理及教育等问题的不断深研,父母在儿童早期启蒙、人格塑造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愈发得到肯定、强调。结合这一事实,朱柏庐的“勤教子”这一家训更显得意义非凡。幼儿单纯,却也正因其单纯而不辨善恶,一旦疏于管教而沾染恶习,或者犯下错误,结果往往甚至震惊社会。当今社会此类报道时有耳闻,由此可见父母教育之重要。

  济穷苦。人的生活水平高低不尽相同,往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多也能自觉幸福,少有不满之人。但不论对自身生活条件满意与否,都不可忘了对弱小者施予救济。生活条件的限制虽然可能会影响到人自身的幸福感,但即使这种幸福感有所缺失、不足,通过帮助、救济他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朱柏庐的救济不仅单限于直接的帮助、施予,还强调“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即在与游街串巷的挑贩交易时也要念其辛劳,不贪小便宜。保持这样的行为,同样也是对穷苦之家的一份善意。

  不凌人。“违强陵弱,非勇也”,面对强横者的无理取闹畏缩不前,转而将气出在无力抗争的弱小者身上,这无疑是一种懦夫行径。古代社会,人与人地位尊卑有别,女性的地位更是处在下端,失去家庭和丈夫佑护的孤儿寡母往往容易遭受他人欺侮。朱柏庐身为理学名家、孔门弟子,对这一情形自是无法认同,也深恐自己的后世子弟沦为欺男霸女的恶霸纨绔一流,因此告诫子弟“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之语。对于如今条件优越却不知检点,以致触犯法律的各种“二代”来说,这一训言最是值得对照反省。

  不居恩。救济穷苦是为世人所称道的善行,而如何看待自己的行善之举,则是一种重要的心灵修炼。常人行善之后难免自得,只要藏于心底,这种心理就没有什么可以批驳的;所要戒除的是那些行善之后处处显耀自夸的肤浅举止,甚至是挟恩自居的浅陋心态。与此相反,对于别人的恩惠却要时时牢记不可或忘。挟恩自居难免使人斤斤计较,对他人常怀失望;而心怀感恩却可使人更觉自身环境之美。这也是朱柏庐这一家训背后一片更深层次的苦心。

  慕圣道。朱柏庐与顾炎武同列“昆山三贤”,虽未曾说出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等豪迈之语,但其“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一语亦足以令人拍案称是。自古读书之人多为进仕,谋求一己名利;鲜有崇慕圣贤之道,志在精进学问者。朱柏庐学问精深却屡次拒绝出仕,终身教授乡里、编纂教材、潜心学问,可谓古今读书人之表率。读书学习不仅仅是止于立足社会便可,更重要的是借由书中的圣贤之道让自己心性更加精纯,看得更高更远,更加明了自己此生的追求与意义所在,这才是读书的真意所在。

  顺大势。人生在世不如意,有人散发弄扁舟,有人自挂东南枝,但多数还是选择接受现实。朱柏庐身为明朝遗民,目睹明亡清兴之祸乱、剃发易服之惨变,虽然不曾像顾炎武那般四处奔走起兵,但从其终身不仕的选择来看,内心对此现实也绝非全然接受。只是人力有尽而天道无常,以人力阻挡历史洪流绝非明智。但一味妥协也失之风骨,因此朱柏庐主张“顺时听天”,先做好当下,等待天时。这种态度既不激进,又能保留一份情怀,对于常人而言最为适合不过,由此也可见朱柏庐之通达。


【朱伯庐家训故事·素食不耻】

自奉必须俭约

  朱柏庐一生未曾入仕,教读于乡里,因此生活也过得格外俭朴。但他对此从不在意,内心始终精神淡然,并且严于律己,力求成为妻子儿女的榜样。

  自古常言“人活七十古来稀”,若遇70大寿,常人不论贫富贵贱总会费心操办。但朱柏庐70大寿之时,面对纷纷上门祝寿的亲朋好友却毫无自居之意,甚至对于他们的贺礼也一概回绝,即使是自己的儿子媳妇也只需行个礼就算是拜贺之意。招待亲朋之时,满桌多是素菜一类,妻子为此担心遭人笑话,朱柏庐却笑着表示“自奉必须俭约”。

  今人为父母祝寿之时亦颇多费心,更有许多铺张浪费的行为。但这种做法难免流于场面而疏于心意,何况年高之人也不适合甘肥的饮食与喧嚣的环境。朱柏庐的过寿方式相比之下更值得今人采纳、提倡。


《朱子家训》全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