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时尚生活健康在线娱乐休闲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精美图库手机版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璀璨的莱州民俗文化——端午节

    来源:现代生活网      作者:李锦洲   2025年05月31日
分享到:

璀璨的莱州民俗文化——端午节 第 1 张

 端午节,在汉语言中,“初”与“端”同义,“五”即“午”,故而农历“初五”便被称作“端午”。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别称最为丰富的节日,诸如夏节、女儿节、诗人节、浴兰节、天中节、龙舟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远古时期,祖先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发现端午这天“苍龙七宿”高悬于正南中天,这便是“飞龙在天”俗称的由来。古代文人留下诸多描写端午的文学作品。北宋苏轼在端午节前一天,见侍妾王朝云洗衣,有感而发创作《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词中生动描绘了北宋女子在端午节前后的装扮,细腻展现了彼时端午的民俗风情,从中足以窥见端午节历史的悠久绵长。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开展纪念端午的活动。2005 年,韩国将“端午祭”申报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消息曾引发中国网民热议。毕竟在中国,端午节是妇孺皆知的传统节日,国人已传承两千多年,历史上流传的屈原投江、伍子胥自刎、介子推归隐以及曹娥救父等悲壮故事,都与五月初五紧密相连。2009 年 9 月,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祭”与“端午节”虽仅一字之差且相继入选世界非遗,但二者并不矛盾,它们是源与流的关系,在内容上各有特色。

       古人对端午的认知融合了封建观念与自然规律,他们将五月视为“恶月恶日”,认为诸事不宜,由此衍生出诸多禁忌,像结婚、生子、建房、升迁等事宜都不宜在端午进行。这些观念虽有时代局限性,但也蕴含着值得今人思考借鉴的文化内涵。

璀璨的莱州民俗文化——端午节 第 2 张

       赛龙舟与吃粽子是南北方端午节的两大传统礼俗。由于端午节与清明节都带有追思逝者的意味,亲友间问候时,不宜说“节日快乐”,而应互道“节日吉祥”。

       在莱州,端午节被亲切地称为“五月当午”,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习俗,如挂艾子、戴“五绣线儿”、吃鸡蛋、吃粽子和祭祀海神等。从五月初一开始,莱州人有过“小当午”之说,日出前,人们会用红绳将艾子捆绑后倒挂在门窗上,民间有“挂单不挂双”的说法,一般会挑选 5、7 棵新鲜艾草。还有些人会在耳朵上夹上艾叶,据说端午节气温升高,蚊虫和一些有毒动物开始活跃,民间流传着“端午到,天湿热,五毒行,不安宁”“端午门口插艾草,不用郎中家里跑”等说法。在古人看来,艾子的芳香气味不仅可以驱散蚊虫、驱瘟防疫,还蕴含着驱邪避灾的美好寓意。早上大人们还会给孩子的手腕和脚腕戴上“五绣线儿”,它由红、白、蓝、黄、黑五种颜色编织而成,这五色被视为吉祥色,寓意祈福纳吉。“五绣线儿”会一直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时,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据说这样病灾就会顺水流走。这些习俗既体现了古人对端午节的庄重与虔诚,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

       在莱州,当年结婚的人家在“五月当午”要给本家和亲戚朋友们送枣粽子,寓意“早生贵子”;出嫁的闺女须回娘家“望夏”,送上粽子、时鲜瓜果、海鲜等,俗称“拜节”。掖城附近还有特别的习俗,女婿要给岳父母送针良鱼,俗语叫“过活海”。

       此外,有些地方还有“拉露水”的习俗。端午节清晨,人们会带着手绢到野外,采集草叶、树叶上的露珠,用来擦脸、眼睛和耳朵,据说这样能预防眼疾和其他皮肤病。还有打“午时水”的习俗,即在端午日正午时分取井水或山泉水。古人认为此时阳气最盛,采集的“午时水”被称为“正阳水”,可用于煮饭、泡茶等。民间有“午时水饮一嘴”的说法,成人饮用象征好运,孩童沐浴则可祛痱健体。这些充满传说色彩的风俗,体现了乡野百姓对自然的尊重与认识,也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莱州原西由镇的端午节祭祀海神活动,至今已有 200 多年历史。往昔,西由大街上由“李家大网”出面组织的祭祀活动盛况空前,成为一大历史景观。建国后,祭祀活动改由龙泉村承办。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海洋资源锐减,地业网逐渐衰落,加之远洋捕捞兴起、莱州三山岛渔港扩建,每年的端午节祭祀海神活动转移至三山岛。如今,每到端午,三山岛村都会将祭祀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热闹非凡,让这一独特的民俗传统得以延续。


下一篇:没有了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