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时尚生活健康在线娱乐休闲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精美图库手机版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见面不能握手,可选哪种古代礼仪代替?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小黄鱼儿   2020年05月07日
分享到:

5月6日,武汉高三学生复课的第一天,一段视频就火了。武钢三中的学生们全体起立,行拱手礼感谢医生、交警、消防员、扶贫干部、车间工人……


拱手礼是中国传统礼仪的一种。因为疫情的缘故,许多国家地区逐渐恢复了本国的传统见面礼仪,以代替日常的握手礼,比如起源于印度、佛教徒常用的合十礼,也出现在许多国际场合中。


合十礼


我们今天熟悉的握手礼,在中国的历史并不久远。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引入欧洲握手礼,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适应了这一方式。

特殊时期,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的传统见面礼,选一个自己更喜欢又安全的方式,同人打招呼吧。


1.拱手而揖

关于中国古代见面礼,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当时的人们会根据不同的对象执行一套不同的行礼标准。《周礼·秋官·司仪》记载:“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

那么,“揖”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作呢?

郑玄注:“土揖,推手小下之。”“时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举之。”

也就是说,见到下级或晚辈时,要用土揖,拱手稍向下——


要点: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然后缓缓起身,恢复立容。


见到平级或平辈时,用时揖,拱手平推——


要点:自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对上级或长辈要行天揖,拱手稍向上——


要点: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双手缓缓高举齐头,略高过眉心,俯身约60度,起身时,恢复立容。


对于“拱手”的手势,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拱,敛手也”,意思是双手相交重叠之意。


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行拱手礼


男女都可拱手行礼,但在结婚、节庆等喜庆场合,男子要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而在丧礼等场合要行凶礼,即男子要右手压左手,女子左手压右手。这与《礼记》中记载的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有关。


节庆时男女行拱手礼,女子右手在上,男子左手在上


不过,这些在古代还是天子之礼,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比如《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武王打赢牧野之战后,商纣王自焚而死,周武王拿着表示身份的大旗指挥诸侯们集合开会,诸侯们对武王行拜礼,“武王乃揖诸侯”。

还有与主人的“揖”礼相对应的“厌”礼,是宾客使用的礼仪。“厌”礼是在拱手的前提下,稍稍将手向胸前收,同时身体鞠躬的礼仪。


2.郦生长揖不拜

这些复杂的礼仪到了两汉时期开始简化。首先,“厌”礼消失,统一使用揖礼。


影视剧《大秦帝国》中的揖礼


此时还出现了长揖礼,与普通揖礼不同,做长揖时,双手是垂到下面,而不是向外推的。这种行礼方式是很多人在该行跪拜礼时,用长揖礼来表示对受礼者的蔑视。


高阳“狂生”郦食其就曾以长揖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邦的不满。刘邦带着军队反秦时,经过高阳,郦食其就去找刘邦毛遂自荐。但刘邦并喜欢儒生,虽然没有拒绝见他,但态度非常傲慢,一边以“葛优瘫”的姿势让侍女洗脚,一边传召郦食其。以郦食其的“狂生”脾气自然是不会忍气吞声的,当时便以长揖礼代替跪拜,敷衍了事。


3.叉手而揖

东汉末年,佛教的传入对人民的日常习俗产生了很大影响。“叉手”本是佛教的一种敬礼方式,西晋时翻译的《正法华经》有云:“于是贤者舍利弗,闻佛说此欣然踊跃,即起叉手白众祐曰:今闻大圣讲斯法要,心加欢喜得未曾有,所以者何?”。

“叉手”礼的主要特点是手掌相合,手指交叉。叉手礼传入中国后,不仅是一种佛教礼仪,也是一种世俗礼仪,属揖礼的一个手形姿势。《三国志·邓艾传》中记载,刘禅君臣投降时就是“叉手屈膝”。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叉手礼,参考的《韩熙载夜宴图》(下)


不过,我们今天在影视剧中见到的“叉手”礼多属唐和五代时期。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以颇富才华著称,每次入试,要求押官韵作赋,他每抬手一作揖,就是一韵,其诗词创作速度之快,堪比曹植“七步成诗”,温庭筠也因此得了“温八叉”的雅号!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截图中的叉手礼


根据考古发掘的晚唐墓葬壁画可以看出,“叉手”的手势为——左手成掌型,左掌外包右手,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拇指向上。而且手很自然置于胸前,与前胸之间留有距离。


 五代王处直墓壁画中的“叉手”侍者


我们在学校里常见的孔子立像,源于唐代吴道子所作的石刻板,或许不是先秦时代的揖礼,但肯定参考了唐代揖礼。


孔子画像

 

“叉手”礼不仅在中原地区盛行,还传播到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今天的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赤峰发掘了一座辽代墓葬,墓中壁画上就有“叉手”而立的男吏形象——其人勾鼻,戴黑色幞头,着圆领紧袖紫褐色团花长袍,腰系白带,穿浅色便靴,从面容看,应该是契丹或是其他少数民族。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代壁画墓中的“叉手”侍者形象

 

到了宋代,人们依然以叉手礼为日常礼仪。宋代蒙童读物《训蒙法》中,记录了一套流程——“凡揖人时,则稍阔其足,其立则稳。揖时须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头,威仪方美观,揖时亦须直其膝,不得曲了,当低其头,使手至膝畔,又不入膝内,则手随时起,而叉于胸前。揖时须全出手,不得只出一指,谓之鲜礼,揖尊位则手过膝下,亦以手随身起,叉手于胸前也”。


《事林广记》中关于叉手和作揖的记载


南宋陈元靓编撰的《事林广记》也记录了,行叉手礼时,左手要紧握右手拇指,左手的小手指要指向右手腕,右手四个手指都要伸直,左手大拇指向上。如果要用右手遮着胸前,那么手需要与前胸保持两三寸的距离。


4.明代“圆揖”

明代出现了“圆揖”一词。正统年间,许多学士退了早朝后,会齐聚到东阁,在此地行的就是圆揖。“圆揖”要求躬身、下手,手形不同于前代的叠手和叉手,而是“两手圆拱而下”。


圆揖


具体动作应是:以身体正立站好为起势,开始施礼时,以腰为轴,膝部不可弯曲,低头,上身向前向下弯屈,双手合抱、前伸、向上翻腕拱起,顺着身体的姿势,合抱的双手沿弧线做自上而下的动作,身体向前向下弯曲到一定角度后稍作停顿即仰身站起,即为礼毕,复原为起势的姿势,即“揖游俯仰之间揖礼已成”。

 

电视剧《大明风华》截图中的行礼


6.女士万福礼

唐代以前,女子也行作揖礼,但是“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唐宋以后,男女已是各行其礼。


电视剧《知否》中明兰的叉手礼,左右手和男子相反


武则天称帝后,改定礼仪,将女子的跪拜姿势改为正身下立,两手放在胸前,微微俯首,微曲膝,这种拜仪当时被称为“女人拜”。

宋朝以来,白话小说、戏曲盛行,我们可从其中一窥时人礼俗。宋代白话小说《京本通俗小说卷十五》中有《错斩崔宁》一篇,其中记载了当时男女相见时,各自行礼的情节:

“那后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小娘子独行无伴,却是往那里去的?’小娘子还了万福道:‘是奴家要住爹娘家去。因走不上,权歇在此。’”

这里提到的正是女子“万福礼”。“万福”是女子行礼时的口头语,等同于现在的“您好”。由于唐宋时期盛行叉手礼,所以,万福礼的手势实际上还是叉手。


电视剧《知否》截图,女子在行万福礼


到了元代,杂剧兴盛,万福礼被搬上舞台。经过艺术加工后,一种右手轻盖在左手上,搭在右腰边,左脚前半步,微微踹身屈膝低头,口说万福的女子行礼法出现。

明朝初年,这种礼仪被大户人家争相模仿,永乐年间甚至为宫廷所用,称“女子万福礼”。清朝初期沿制,后来被称为“蹲安礼”。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蹲安礼


民国时期,女子万福礼仍被使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春》就写于20世纪30年代,故事以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为背景,其中写道:“婉儿也只好照淑华的意思,万福还礼”。

可以说,唐宋以来的“女子万福、男作揖”的见面礼仪深入人心,它们历经千百年,即使在现代,人们依然会在古装影视剧中看到。那么如果是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来互致问候呢?

 

参考文献:

陈效师:《“作揖”礼及其他》,《新湘评论》2014年第4期。

恩煦:《中国明代士民揖礼习俗小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增刊。

黄剑波:《“叉手”礼图像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年第4期。

刘勇波,徐传武:《揖礼考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35卷第1期,2013年4月。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影视剧中女性作揖曲解传统礼俗》,《2014年09月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2014年。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