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时尚生活健康在线娱乐休闲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精美图库手机版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火把节:不是狂欢节的狂欢节

    来源:互联网      作者:未知   2009年06月03日
分享到:


  这天晌午,有趣的斗鸡还没有完,一对对公鸡立冠昂首,跳着飞着,啄逐争斗,那些打伞的姑娘再也坐不住了。她们悄悄站起来,理理盛装,拍拍灰土,你用小圆镜照照,我用月亮梳刮刮,然后抿嘴一笑,溜下坎去。不知不觉间,草坪上就有了二三十圈跳“朵乐荷”舞的旋转的“飞碟”,远远看去像黄色海洋上一圈一圈涟漪和漩窝。那些自动充当“评选委员”的长者就在这些漩窝之间转悠,或入木三分地察颜观色,或交头接耳地品头论足。姑娘们也不是含羞草,照样安然地婀娜起舞……  

  ----火的颂歌  

  “节之日既夕,所在人口,同时燃树,入室遍照田以祈年,樵牧渔猎各照所适,求利益大光明中”。(许印芳《星回节考》)那千村万寨熊熊燃烧的火把,像银河繁星缀满茫茫苍苍的山岭;像蜿蜒的金龙奔向蛙鸣不绝的田野。人们在火里欢呼,火里跳跃,火里歌舞。老辈子在火圈里,撒香灰泼火,给青年达斯儿童阿依们“送福”;小伙子在火海里摇动火把成圈成龙成花,火熄了,便趁机去和“火把姑娘”接火,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有的小伙子和相爱的姑娘同手高擎火把,志同道合迎接光明。到达预定地点之后,集中所有火把成一大火堆,冲天烟火烧红了半边天。人们围着大火歌舞达旦。在山野里狂欢的少男少女们一起舞蹈。表现出了一股摧枯拉朽的伟大,在胸臆间涌起一阵神圣的感觉――

      ----火的崇拜  
 
  火,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起着巨大的作用。正如水孕育了生命,是火造就了人。美国民族学家摩 尔根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氏族部落实地调查后,写出的《古代社会》一书认为,人类的童年时代,把鱼类当作食物并获得用火的本领,由生食变成熟食,使人类的发展起了飞跃的作用。有了火,人类才开始了自己童年。恩格斯说过:“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面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没有火,人类熬不过冰天雪地的严寒岁月;没有火,人不会有平整的牙齿、沉甸甸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农业的起源离不开火,原始时期的基本生产方式就是刀耕火种。所以从燧人氏到黄帝、炎帝都和火有关系。我国和世界上许多民族流传至今的关于火的禁忌和风俗习惯,不少也有原始社会对火崇拜的痕迹。然而,把对火的崇拜神圣化,并以节日的形式加以固定,和预祝丰收相结合,甚至视为“小年”,这只是我国西南藏缅语系的几个少数民族才是如此,其中又以凉山彝族为最。

  彝族称火为“莫都”,考究起来,反映了对火的认识过程。“莫”意为“雷”,“都”为燃、引燃之意,“莫都”即火是雷引生、燃起的东西。彝族又称雷为“莫子”,意即“响的火”。远古时候,雷电是最原始的、也是唯一的火源。因而凉山彝族著名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这样叙述火的来历:“天上坠下一个火球,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烧得黑烟滚滚,夜晚烧得火光闪闪。天是这样烧,地是这样烧,为了创造人类燃,为了诞生祖先烧。”彝族的另一部史诗《阿细人的先基》中说:“折了些小树枝,拿出撬老树,撬着撬着,撬出火来了。”“人们有火,会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凉山彝族一直保持着古老的取火法,即摩擦生火。以火镰、燧石互相击撞,溅出火星,引燃草绒。保存火种也有一套古老的办法,剥下树皮捶绒,接在 成长绳,挽成圈,点燃后随身携带,外出打猎放牧随时可用。居家留火的方法是,用火灰把火盖起来,或在火堆里埋入疙瘩柴,让其慢慢燃。

  火与生产、生活、生命密切相关,彝族对火有自己特殊的认识和感情。火是炊具。过去家用品烽,烧烤食物不需要锅、碗、瓢、盆,是最简单省事的烹饪方式,肉类、薯类、玉米、荞粑,都可直接烧熟。火是衣被。凉山冷,以往生产力水平低下,缺衣少被,因此,白天抗御严寒,晚上和衣而眠,全赖火堆和火塘。火是肥料,“火不烧山地不肥”,过去刀耕火种,播种靠放火烧的草木灰作肥料,牧场要烧后来年才草肥牛壮。火是武器。在冷兵时代,人与兽斗、家支间打冤家,火极具杀伤力,是战斗的利器。火是光明。夜里,屋内做事,屋外行路,少不得的是松明,离不开的是火把。沉沉黑夜中,见到了火光就见到了希望。火是圣物。彝族认为火能净化一切肮脏、污秽之物。祭品一一在火上转三圈或火里烧一块小石头淬水冒蒸气时在上绕一圈人,就是凝聚人们轴心。火是“生死之交”    彝谚说:“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一个人生也离不开火,死也离不开火。

  基于对火的这些认识和感情,于是有了敬火、护火的各种民谷。彝族认为,“汉人敬官,彝人敬火”,“所吃所喝的食物先拿给火看,所说所讲的话语对着火说”。对火绝不容许玷污、亵渎。做饭、烧火的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任何人不可跨越,跨了不吉利。孩子跨了,会“一生饿肚子”。猎人、牧人常用的引火绳,用后熄灭时,只能用手压熄,不能用唾沫灭掉,在家要挂在屋上方。野外用完火后,不得打散火堆,必须挖土阴盖。老人们说,把火打灭,用脏水灭火,特别是把小便撒在火上,那是对火的不敬和冒犯。有些地方遭火灾时只能说“遭水灾”,而不能说“被火烧”。人死后,死者从家里抬到火葬场时,要在家里点燃火把,在遗体前引路,这表示,把火送给了死者。死者跟火一起走了,灵魂就得到了安抚。死者在光明、温暖、纯净的火焰中消逝,避免了埋在土里腐烂,暴露地面被鸟兽啄食,对活着的人来讲,是心灵的纯净和宽慰。史书载,彝族先民古羌人被俘,不怕苦刑,唯“忧其死不焚也”,可见心理上对火是何等尊崇、亲近。日常生活中也是有一些与火相关的俗语。“像一堆滚滚冒烟的死火”,还有“死时连一堆火都得不到。”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但追溯文化渊源,可以说都是火的崇拜。火把节实际上是彝族古老的祭火节。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热门搜索